茅山宗(1 / 1)

茅山宗是以茅山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别。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为发展中心的别称。它的实际开创者是陶弘景。

南齐永明十年(492),陶弘景归隐茅山,自号“华阳隐居”。他继承杨羲、许谧所传上清经,悉心搜求散失的杨、许手书上清经诀真迹,编纂了专门记述上清派早期教义、方术及历史的《真诰》以及《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等二百余卷道经,弘扬上清经法。经他数十年的苦心经营,上清派的教理和组织逐渐完备。实际上,当时茅山已成为道教上清派的中心,后来上清派即被称为“茅山宗”。

茅山道士在道内称“上清弟子”或“三洞弟子”,以出家居道观修炼为主,并注重文化和宗教道德修养。钻研道经,遵守法戒,施行斋醮多依天师道道法精髓。茅山宗有比较系统的教理和规范化的宗教仪轨。

宋代刘混康任嗣法宗师时臻于极盛。哲宗曾召他为皇后孟氏治病。绍圣四年(1097),敕命江宁府将其所居茅山潜神庵扩建为元符观。徽宗即位后,敕令扩建元符观为“元符万宁宫”,并赐刘混康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剑,又亲书《度人经》《清净经》《六甲神符》赐之。刘混康死后,徽宗追赠为“葆真观妙冲和先生、太中大夫”。“三茅崇奉之严,未有盛于斯时也”。茅山宗从南朝梁至北宋,鼎盛数百年,一直为道教主流。南宋以后,逐渐衰微,但仍传承不绝,且时有高道名于世。

至元代,名道士杜道坚入觐元世祖,奉玺书提点道教,住持杭州宗阳宫,皇庆元年(1312),仁宗授号“隆道冲真崇正真人”。其后,又有茅山道士张雨,以能诗善画享誉于元后期。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元室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总领三山符箓,茅山宗上清宗坛归并入正一道。它作为道教的一宗,虽仍有传承,但已是强弩之末了。

据《茅山志》载,茅山宗共有嗣法宗师四十五代。第一代称太师,第二代称玄师,第三代称真师,其后各代皆称宗师。嗣法宗师的绝大多数皆出身茅山附近的句容、丹阳、溧水、金坛等县世代崇道的隐逸之家,自幼受道教的熏陶。嗣法宗师的传授,宋徽宗以前,一般以杨羲、许穆、许翙所传上清经箓为凭。自刘混康获得朝廷赏赐的九老仙都君玉印和玉剑后,嗣法宗师的传法信物增添了印剑。现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圭、哈砚、玉符四宝仍藏茅山道院,为“镇山四宝”。

茅山宗崇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主要传承、修习杨羲、许谧、许翙所造的《上清大洞真经》,同时也兼习《灵宝经》《三皇经》及《天师道经戒法箓》。修持方法以思神,诵经为主,修炼理论在陶弘景时已基本形成,后经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人的弘扬而渐定型。茅山宗也提倡炼丹。该宗历代修习的《真诰》载有不少炼丹服食成仙的故事。茅山华阳宫附近有陶弘景炼丹遗址,梁武帝曾服食陶弘景所炼丹药,唐玄宗、宋徽宗亦对茅山道士炼丹极感兴趣。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学士有吟咏茅山炼丹遗址的诗篇近二百首。

茅山道士在道内称上清弟子,或三洞弟子,以出家居道观修炼为主,并注重文化和宗教道德修养。钻研道经,遵守法戒,施行斋醮多依古法。茅山宗有比较系统的教理和规范化的宗教仪轨,不少道士长于撰述。直到宋元时期,还有杜道坚、张雨以玄理诗文名世。笪蟾光《茅山志·真人著述经忏道书》收有《上清大洞宝经篇目》百部,《上清二十四高真玉箓》一部,《上清大洞宝箓篇目》三十五部,《众真所著经论篇目》六十二部;郑樵《通志·艺文略》著录茅山道书目四十部。该宗著述宏富,为前期诸道派之冠。

在中国道教史上。茅山宗有着重要地位,它不仅在隋唐时期成为道教的主流,而且对道教理论和修炼方术也有较大贡献,组织制度也较健全。因而它在诸符箓派合并为正一道之前,能与龙虎宗、阁皂宗鼎立为符箓三宗之一,合并以后,又能以小宗单独承传直至近代。

来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教形成于东汉顺帝时,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道教文化的主旨是以老子的“道”来阐述宇宙的生成规律,以及教导人们如何效法天道而后与道合真。千百年来,道教均以这一主题发挥和完善了道的旨义和内涵。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多门学科诸如哲学、天文、地理、中医及养生学等。

茅山,中国道教的主流道派上清派的发源地,坐落于江苏省西南部,风景秀丽,幽静宜人,素来被誉为“天下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一福地”。这种称号不仅为她披上了层层神秘的光环,也为她引来了许多奇人异士。

她发扬的道教宗派称为“茅山宗”,其巨大的影响力及其所受到的帝王的钦崇也是其它道派所罕能企及的。历史上曾有四十五代宗师相继传承茅山道学文化,历代祖师也遗留有众多的道书古籍,为推动和完善道教教义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清派形成于东晋,鼎盛于隋唐,影响几乎纵贯整个道教史。早期上清派主要的活动中心主要以茅山活动中心,故上清派又称为“茅山宗”。隋唐时期,上清派的影响已经远播大江南北,《全唐文》云:“茅山为天下道学之所宗”。在宋朝其宗师受赐于朝廷;第23代宗师朱自英(976-1029)曾为真宗求嗣,赐“国师”号;第25代宗师刘混康(1037-1108)也受宠于哲宗徽宗两朝。

上清派许多宗师出身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上清派自创教之日起,其代表人物或出生于士族大家,官宦高门,或为饱学之士,这样的领袖人物从一开始便赋予了上清派与众不同的贵族和人文气质,同时也开启了道教向上发展深化的路径。

南朝卓越的道教学者陶弘景,对以往流行于南朝的葛洪金丹道教,杨羲的上清经箓道教,以及陆修静的南天师道,进行了总结和改革,悉心编纂了专门记述着上清派早期的教义、方术,以及历史的《真诰》及《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等的两百余卷道经,在此弘扬上清经法。后又经他及众弟子数十年的苦心经营,教理和组织逐渐完备,后人因以茅山为祖庭,才逐渐发展演变成了以后的对后世道教发展有深远影响的茅山宗,亦是上清派以茅山为发展中心的别称。陶弘景及茅山宗,在道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道家的“专业”很多,有的为斋蘸,有的为符箓。符箓派以符水治病、祈福禳灾为职事,汉末以来,一直盛行不衰。作为道教三大符箓派之一的茅山宗,从南朝梁至北宋,一直为道教主流,南宋以后逐渐衰微。至元代,朝廷命张天师掌管“三山符箓”,即龙虎山、合皂山与茅山。从此凡符箓一派,都归入张天师一系,称为正一派。该派崇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传承、修习《上清大洞真经》,同时兼习灵宝经和三皇经,以及天师道“经戒法箓”。修持方法以“思神、诵经”为主。

宋朝的符箓道教,继承以往正一、上清、灵宝三大教派,也出现了神霄、清微、净明等新教派,正一道自北宋真宗重见于世,24代天师张可大,25代天师都得到宋廷“先生”的赐号,张可大提举三山符箓,成为南方道教首领。第30代天师张继先,蒙徽宗多次召见和赏赐,他本人博学能文,以“本来真性”为成先之本,要教徒通过“休歇”来达到解脱,形成符箓派的道教哲学。

时至今日,上清正一教符箓派为数不多的传人之一,元符道人为茅山九霄万福宫主人,二十余年对道法勤求穷究,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传承了杨许所传的上清经箓,对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方物,医术,本草等无不通晓,特别精修于符箓。他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工草隶行书尤妙。

道人怀着一颗济世度人之心,为人们祈福迎祥,驱邪除恶,并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道教教义,以更好地弘扬道教乐人之善、济人之急、解人之危、利物济人的道德观,净化人们的心灵,澄心静意,开通智慧,以至趋向真善美的境地。

开创人

稍后于陆修静,南朝又出了个卓越的道教学者陶弘景。他对以往流行于南朝的葛洪金丹道教.杨羲的上清经箓道教以及陆修静的南天师道,又进行了总结和改革,开创了对后世道教发展有深远影响的茅山宗。陶弘景及茅山宗,在道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人(今江苏南京市)。他的一生,经历了南朝宋.齐.梁等三个朝代。于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方物.医术.本草等无不通晓。他曾从陆修静的弟子孙游岳学道教符图经法,算是陆修静的再传弟子。《云笈七签》卷五李渤述《真系》:

今道门以经箓授受,所自来远矣。……其陆(修静)君之教,杨(羲)许(谧)之胄也。陆授孙(游岳)君,孙君授陶(弘景)君。陶君搜摭许令(谧)之遗经略尽矣。

据《茅山志》说,孙游岳有弟子百余人,唯陶弘景是他的入室弟子,经法诰诀,悉相传授。

陆修静生平总括三洞,力阐道教;孙游岳甄汰九流,潜神希微;而陶弘景生平对道法之勤求穷究,著述道书之丰富,较之陆孙均有过之,可说是青出于蓝而更胜于蓝。他不仅继承了杨许所传之上清经箓,更是广泛搜访杨许三君之遗迹,据以纂《真诰》;他不仅重斋仪,更兼重烧炼黄白及医药服饵;他不仅力阐道教,更且主张三教融合,法无偏执;他不仅重道教经箓,更且重儒家谶纬。经过五胡乱华后,中原基本已经佛化,南有梁武帝下诏合道事佛,就连被誉为“山中宰相”的道教著名人物陶弘景躲在深山修炼,也要在道馆两旁各修青坛和佛塔一座,以表两教双修,死后更是要用佛教的袈裟入殓,陪葬器物。齐文宣帝高洋崇信佛教,于天保六年(555年),齐文宣帝高洋便灭道兴佛,强迫道士削发为僧。据《资治通鉴》记载,高洋下令境内穿黄衣的道士要么归俗为民,要么剃度为僧,并连杀四位抗拒者,自此之后,北齐境内再无道士踪迹。

陶弘景的一生,跨宋、齐、梁三代,经历可谓复杂。虽然梁武帝对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誉。但在南梁时期,举国崇佛的大环境下,陶弘景作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迫于压力出走远游。最后以道教上清派宗师的身份,前往鄮县礼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正是如此才避免了如寇谦之的新天师道的下场。

后人皆将此事视作齐梁佛道交融的例证来宣讲,却从未分析陶弘景礼佛的真实原因。陶弘景此举,实非出于自愿,而是为维护茅山道众的生存不得已而为之。陶弘景有悼好友沈约诗云:“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

陶弘景被迫受戒后,假借悼念沈约之实,诉说自己痛苦之心境。苏东坡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实古今皆然,博大如陶弘景者也概莫能外。陶弘景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

陶弘景一生勤于著述,纂《真诰》.《登真隐诀》,注《老子》等帕二百余卷,其中最著名的道教典籍为《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及《真灵位业图》。

陶弘景茅山宗传经,最重三君(杨羲.许谧.许翙)手迹。即东晋哀帝兴宁年间(公元三六三至三六五年)杨羲.许谧等托言众真降授所留手书遗迹。并据南齐颐欢所整理真人口授之诰,纂而为《真诰》。

据《云笈七签》卷一百七引陶翊《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记载:先生以甲子.乙丑.丙寅三年之中,就兴世馆主东阳孙游岳咨禀道家符图经法。虽相承皆是真本,而经历模写,意所未惬者。于是更博访远近而正之。成辰年(公元四八八年)始往茅山,便得杨许手书真迹,欣然感激。至庚午年(公元四九0年)又启假东行浙越,处处寻求灵异。至会稽大洪山,谒居士娄慧明?。又到余姚太平山,谒居士杜京产。又到始宁山,谒法师钟义山。又到始丰天台山,谒诸僧摽及诸宿旧道士。并得真人遗迹十余卷。

最新小说: 我家小师妹天下第一 我的情敌信息素过敏 我有一卷鬼神图录列表 公若不弃,愿拜为义父 武侠世界的慕容复慕容复东方晴 遗珠放飞自我的带娃 契约成婚,总裁宠妻30天言晚 从龙女开始修仙 大道破天 女总裁的绝世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