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年纪轻轻的没了,那存害人之心的人,断是不能饶了去。”杨林氏捏着手帕擦拭着眼角,余光透过珠帘瞧了内里。
里边于妈妈在旁候着,半响后从里头传来了老祖宗有气无力的声儿,“不该饶了的,自是不会饶了。”
“这事儿是犯了祝家门里的忌讳,只道那出身低微的,心气小心儿狠。这人我祝家断是容不得。”老祖宗嘴里念着话,于妈妈连忙替她顺了顺气,“亲家夫人,老祖宗近日里也是作难伤心的厉害。”
“下毒的乃是北二房的祝唐氏,前一阵子还闹了笑话。想必这事儿亲家夫人定是听说了。”
杨林氏先前还为此特意登过门,这事岂会不知。
可一个北二房从姨娘扶上来的主母,前后还未曾过几个月,哪里来的胆子敢害了人?
杨林氏可不觉着这事儿是那北二房的小门户干的,听得这话,虽说心里不松快,转而便开口道:“我们两家本是亲家,如今我那侄女去了,她膝下还有个姑娘待嫁。”
“这一方主母也空悬着,倒是我杨家姑娘也有同辈,总不该断了这份亲缘。”杨林氏得知祝杨氏没了,头一个寻思的便是往祝家再嫁来一个姑娘。
南二房的主母,总归还是杨家人。
门里门外的是祝杨氏操持了这些年,哪有肥水流了外人田的。
何况祝杨氏先前坏了身子,第三胎未曾剩下,反而是早产了。
故而膝下无子,两个姑娘早先嫁出去了一个,还有个姑娘再过几个月便要出嫁了。
日后祝家和杨家的走动又是薄弱不少,就更谈不上亲厚不亲厚的。
老祖宗一听这话,皱了皱眉,祝杨氏才去了不过几日尸骨未寒,这杨家当家的夫人到底对自家侄女薄情,便急着要送来一个。
“此事过些日子再做打算罢。”老祖宗也没有一口回绝,到为祝杨氏生出一股怜悯之心来。
杨林氏惯这般性子,她确实是个薄情的人,也正是因为薄情,杨家里里外外才能抓上一手。
也是薄情便没有那般顾虑,手腕儿果断的很。
祝杨氏过身,对外也只是说到人得了急症去的,祝家门里却是人人知晓。
即便这事祝家上下得过交代,可哪有不透风的墙。
只不过这事即便传出去了也就是传出去了,旁人只当听了祝家门里一些是非,背后谈论是少不了。
倒也不会有人拿到台面上来说。
祝唐氏人没了,唐张氏得着信儿也是哭天喊地的来,不过进门没哭一会功夫进门便没了声。
得知祝唐氏下毒害人,方才哭着喊着说自个女儿可怜见的唐张氏,一听祝堂院姑姑说道那番话,转眼便怒骂了起来,即便自家闺女已经死了,也是骂骂咧咧的难听的很。
若非祝堂院的姑姑听不下去制止了她,这怕是能在院子里骂咧个几日几夜不带重复的,如同一个泼妇无疑。
院子里伺候的丫鬟婆子们,瞧着亲家夫人这德行,也不由得为去了祝唐氏感到心寒。
要说祝唐氏对不住旁人也就罢了,她最没有对不住的人便是自个娘家人。
嫁进祝家十年有余,这十年里省吃俭用,从姨娘那会起,伺候在祝唐氏身边的梅妈妈便是瞧着的。
祝唐氏这也舍不得吃,那也舍不得用,进了祝家便一心想着娘家人。
只想将好的都往娘家送去,日后娘家有了脸面有了底子,自家胞弟考取功名了,再在祝家求了门路,日后他们分出来的旁支也有了指望。
她这个姨娘在祝家也有些盼头了,不说别的,娘家好起来,这在其他姨娘们跟前话也能多说两句。
几乎十年如一日,好的料子也都送回去,只为自家娘登门来时穿的体面些。
平日里的一些分例下来,哪样不是给娘家送去了?
这会儿瞧着唐张氏嘴里埋怨又怒骂的,梅妈妈红了眼眶上前去,“亲家夫人,你还是少说两句。主母都已经去了,她生前可是没半点对不住您。”
“要是对不住的,也是您对不住主母。主母这些年为娘家也是尽心尽力,别的不说,即便养育之恩也是尽心了。”梅妈妈伺候在祝唐氏身边,也知晓祝唐氏为人。
是眼皮子浅你,心思不深,又是对膝下儿女偏颇的厉害。
这不还都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的。
固然说是母凭子贵,可这姑娘若是嫁得好,那也是极有脸面的。
像在这大户人家门里,姑娘嫁得好,连带主母膝下的少爷都多了门路,也只有小门小户的拎不清才偏颇的厉害。
唐张氏瞧着一个伺候的妈妈都上跟前来训话了,面色不善的瞪了梅妈妈一眼,“你是个甚的玩意,她就是先走了,那也是我生养的闺女。生前做错了事儿丧了天良,我就是训话也是应当的。”
“难不成我这个为娘的,还得替自个闺女哭丧不成?”
唐张氏心里头也不痛快,本想指望着自家闺女替小子找个好人家的姑娘,攀上一门亲事。
这事儿还没有个着落,人却没了。心里头那点指望也落了空,固然是气的厉害。
也怨着祝唐氏,她养她出嫁不容易,进了祝家门里十年才熬出头,好不容易熬出头了,风头还没一阵人就没了。
这般没出息,当真是白生养了。
梅妈妈想说甚,身旁的丫鬟拉了拉她衣袖,“梅妈妈,甭说了,主母人都没了,即便咱们听着也是听着。”
人都是个命数,说多已是无益了。
祝唐氏膝下一子一女,姑娘被送去了庵堂,年幼的小子日后自是要养在主母膝下的,要不便是其他姨娘膝下抚养。
祝家门里折损了两房主母,近两年来,祝家也是多灾多难。老祖宗近日里因祝杨氏一事添堵病着了,一连半个月身子不见好。
本就是年事已高,近些年调养着身子也是虚不胜补。各房夫人们往祝堂院走动得多了,在跟前侍疾也是轮番的。
祝九这半个月来不曾走动,可对门里事儿两耳也听得多。正室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