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侗乡古寨(中篇小说)张宝同
文丽从小都是由外婆和阿妈宠惯大的,从来没有让外婆和阿妈骂过一句,更别说挨打了。猛然被阿妈打了一巴掌,文丽就委曲地放声大哭起来。她一边捂着脸哭着,一边放着狠话说,“你们嫌我不好,我就死了好了。”说着,便朝着门外跑了出去。
外婆见文丽跑了出去,以为她真地要寻短见,便指着文丽阿爸说,“你还不去追赶她,呆在这里干嘛?”文丽阿爸马上灵醒过来,起身就追出了门。到村口凉棚下,阿爸终于追上了文丽,拉着文丽的手,说,“你要去哪?”文丽哭着说,“不知道,反正我不回这个家了。”
此时,天色早已经黑了下来,四周寂静无人。阿爸把文丽拉到竹制的长凳上坐下,问,“是不是许阿哥他不爱你了?”文丽没有吭声,但泪水却在眼圈里打转。阿爸又问,“你们才相亲相爱不到两三个月的时间,怎么会这么快就变心了。你们俩到底是为了什么?”文丽先是不肯回答,可是阿爸追问不舍,没办法,文丽才说,“他要带我去桂林住,我不同意,他就生气了。”阿爸听着这话,沉默许久,然后长长地叹了口气。
父女俩在深秋夜晚的凉棚下的竹凳上坐了很久,直到外公找了过来,才把文丽劝了回去。一连许多天,文丽都不跟外婆和阿妈说话,这天中午,文丽回到家里,就见姨婆和顺正阿哥坐在堂屋里。外婆正用溢美和渲染的语调夸赞着文丽,说得姨婆和顺正阿哥眼睛都直起来了。见文丽进到屋里,姨婆就亲切拉着文丽的手,让文丽坐在自己身边,指着顺正说,“顺正是我的孙子,也是你外婆的侄孙,刚好比你大两岁,老实本分,吃苦能干,再加上咱两家亲上加亲,上到你们家来,该是多好的事啊!”
顺正虽然一句话不说,却一直在用憨厚和兴奋的目光盯着文丽。他穿着一身黑布新衣,扎着围头,憨态可掬,如果按照传统的侗家相亲的眼光来看,可谓是标准的侗家阿哥。可是在文丽的眼中,虽然找不出特别挑剔的地方,但也没有让她一见倾心的感觉。但外婆并不管她愿意不愿意,就用决定的口气对她说,“文丽你听着,你和顺正的事就这样定了,顺正下个月就来上门。”文丽当然不愿意,可是又不好当姨婆和顺正的面表示反对,特别是她心里正烦正乱,不想听这些让人烦心的絮叨,就说自己头痛得厉害,上到楼上睡觉去了。
可是,她刚上到楼上,外婆就跟着上来了,劝着她说,“我知道你还想着那个桂林阿哥,可是,你想过没,他是不会舍弃城里的工作和生活来和咱们一起生活的。再说,你已经怀孕两个来月了,再不让顺正上门,等你的肚子大起来了,该咋办呀!”外婆说着,显出了十分忧虑和发愁的神色。
文丽擦了擦脸上的泪珠,用恳求的口气对外婆说,“我知道你和阿妈都是为我好,但我还想着许阿哥。我想去桂林找一下许阿哥,我要当面问他是不是真地变心了,如果他没有变心,我就跟着他一起到桂林去住;如果他真地变心了,我第二天就招顺正阿哥上门。”
外婆沉思良久,说,“你这是不撞南墙不死心呀!”然后,长长地舒了口气,拿起毛巾给文丽擦着眼泪,说,“好吧,跟我下楼去吃饭。”文丽顺从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上,文丽请了三天的假,准备搭乘旅游车去桂林。雨花和玉秀等姐妹们也都坐在凉棚下等着为她送行,并教着她该怎样地对付那个忘恩负义的汉族阿哥。
九点来钟时,一辆大客车驶来停在了凉棚前面的草地上。一个手持“漓江国际”蓝色小旗的年轻女导游从车上下来,招呼着旅客们下车集合。雨花就对文丽说,“你看那个导游是和许阿哥一个公司的。”说着,不等文丽阻止,便走过去朝那个女导游问话,“你认识许亚龙许阿哥吗?”女导游说,“当然认识,我们是一个公司的,前天还在一起吃过饭呢。”雨花说,“他爱上了我们这里的文丽阿妹,可是,他现在却变心了。”女导游说,“不可能吧,他找的女朋友是芦笛岩的讲解员,人长得又年轻又漂亮,上个星期我们还在一起唱过歌呢。”
听着这话,文丽感觉一阵晕旋,但她还是走了过来,问导游,“你说是不是那个叫李玉洁的讲解员。”导游显得挺意外,说,“你咋知道?你认识她?”文丽点了点头,说,“她给我们做过培训。”导游似乎认出了文丽,说,“你就是那个文丽阿妹?”文丽默默地点了点头。导游亲切地拉了拉文丽的手,说,“呀,你们侗族也有这样漂亮的阿妹。”不过,她又用很认真的口气对文丽说,“我说阿妹,你要面对现实,把你许阿哥忘掉吧,我知道你们侗家的风俗,你不可能嫁到桂林去住,他也不可能上门到你们这里来生活,而且,他真地和那个讲解员在相爱。”文丽低着头,心里一阵阵地疼痛,象是被刀子一下下地划着。
听着这话,姐妹们象炸了锅似地,纷纷地谴责和责骂许阿哥,怪他太不负责任,不该引诱年轻单纯的文丽,让她陷入感情的泥潭而不可自拔。文丽顿时觉得眼前一片黑暗,整个生命突然间暗然失色,失去了所有的生存意义。她先是坐在长凳上冷静了一会,强忍着没有让泪水从眼眶里落下,然后,对身边劝说她的姐妹们说,“我想回去休息一会。”雨花关切地问,“你不去桂林了?”她仰天长叹一声,说,“不去了。”说着,便可怜兮兮地离开了凉棚,朝家走去。
(请关注张宝同的签约作品《诗意的情感》纪实著,精短散文、生活随趣÷阁和中短篇小说,正在上传《谁穷谁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