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写,‘朝朝有树尽,’”
“分析这句话表达的情感,并在分析之中言之有据地引用四书五经中的一句话”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沈复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的开篇,充满了儿时的欢乐,请以‘余忆童稚时’为主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除诗歌外题材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想到这里,程志的心中,迅速构思出了一篇作文【
|记得小时候
|仍然记得,那个我学会了“余忆童稚时”的那个下午,那个险些被父亲痛打一顿的下午。仍然记得,下午的阳光很辣,有点像秋老虎的尾巴,随着云彩飘动,甩来甩去,总会在不经意间,给你惊喜。
|就比如,在学会了“余”就是“我”之后,回到家中,兴高采烈喊出“余回来了”的我,见到整日加班以及经常出差的父亲竟然在家。就比如,父亲听了这句话之后,竟然听懂了——或者,至少是,父亲假装听懂了。
|“‘由,诲女(写作“女”但读作“汝”)知之乎’,后面是什么?”父亲直接说了这句话。父亲问我这话,显然是知道我能回答出来,而我也给出了正确答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写作“知”读作“智”)也。”于是父亲趁势询问我到底知不知道“余”是什么意思,我兴高采烈地告诉父亲,“余”就是“我”。
|然后呢,父亲让我伸出手,手心朝上。
|在家里,能让我手心朝上的只有两个动作,一个是从长辈那里收压岁钱,一个是挨戒尺。刚刚放学的我自然不可能收到压岁钱,面对另一个惊恐的选项,我不由得缩了缩脖子。
|“为什么?”我只是这样无力地辩驳。
|“你真的知道‘余’的意思吗?”父亲问。
|“‘余’就是‘我’啊——”我如此作答:“刚刚学过怎么会忘?”
|父亲摇头,抽出戒尺,轻轻打了我的手心一下,之后缓缓说:“‘余’,应当按‘余一人’来讲,非孤苦伶仃,用这个词怕会伤了胸中浩然气韵的。”
|“是这样吗?”那时的我,只是对自己逃过了一劫庆幸不已,后来,等学了《送东阳马生序》之后,看着大儒宋濂称“余”,好奇之下,上网了解起宋濂的事迹,果不其然,宋濂于1378年称“余”写了《序》,没过两年,因胡惟庸案,宋濂的儿孙就受了牵连连坐致死,而宋濂也差不多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余一人”,最终病逝于发配四川茂州的路上。
|至于沈复,虽有续弦,但终究没了那个令他魂牵梦绕的,整天喊着“恐为始作俑者”和“与‘白’有缘岂非白字连篇”的可爱女子;虽有大清,却终是“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天下之大,竟容不下沈复一人,由此称“余”,心中所想,多半是求得老天将他带去见芸娘吧。
|看到这孤苦伶仃的两人,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忙问父亲那时候为何只是轻轻在我手上点了一下,父亲只是笑了笑,淡然道,错不在我。
|由是,至今,我不敢称“余”,也怕极了,手心向上。
】
想到这里,程志又看向了下一题,在发现了下面竟然还有题之后,程志摇头。
又摇头
又摇头
还是摇头
一念闪过
却又摇头
点点头,又摇头
随即,程志笑了笑【
·毕竟,就连整篇作文,都是假的呢——
·那个告诉我小孩子不能称“余”的是夏老师
·而我,从一开始,就没有在父母面前称“余”的机会呢。
】
于是程志苦笑【
·既然是梦,就不要醒了吧。
】
大抵也是因为程志的思绪,梦并没有停止,只是换了一个场景。
————————————————————
注:诗句“朝朝有树尽,回首一山秋”选自某n人工智障作品……不会有作者署名的……中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一个可堪一用的版本,然后强行阅读理解了一波……嗯嗯,有跟橙子写的不一样的都算错。
以及,如果知道浮生六记里面有一个可爱的‘芸’,那个‘余’真正的解释应该就是那个“非标准”的版本——这是一个要分还是要真理的问题——所幸这个还没“手上沾了浓硫酸需要先用干抹布擦”的程度严重,去了一趟贴吧一趟知乎总结的结果是,如果水量够大,优先用水,如果水量很小,优先抹布——总之处理得越快越好——当然最好的选项应该是做好防护……然后用啥……whoc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