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挺直了,用力刺!”
校场上,郑二正满头大汗地指挥着新兵训练,黝黑的脸上一片严肃之色。
郑二近来心里很不舒服。眼看着那些战场上回来的兄弟,一个个升官加饷,自己却终日不变地只能指导这些新兵,郑二的心里就别提有多委屈了。
忠义军的军规如此。教和带完全分离,训练的教官是一套方法,而带兵的将领则是战场上的王者。
郑二也找了自己的主官,要求到前线去带兵,却一直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回复。
每三个月,上面会把钱和所谓的津贴补助折成了银子,发饷银的时候,一起交给他。
两辆马车在几十个骑兵的护送下,缓缓地驶了进来,在军营大楼前停下。车上下来几个人来,郑二这才注意到,骑兵人群里,还有一些穿着一色衣服的人,胸前绣着“华夏银行”四个字,看来是银行的管事人员。
“郑教官,你可要想清楚了,这可是60个银圆,你真的愿意放在家里,而不是存在银行,随时可以取?要知道,银行没有储蓄费,只是每次取钱时10文钱的操作费。放在银行,要稳妥的多。你再想想。”
军营办公大厅、户房俸饷处,银行的管事衣衫整齐,满面笑容,客气而又耐心。对于他来说,这些军队里的军官,饷钱丰厚,绝对是他的一大关注目标。
旁边的教官余山也劝道:“郑二,钱放在银行里,随时能取,也安全,费用低。弟兄们都放在那里。你年纪也不小了,多存些银子,也好娶妻生子!若是办的话,就在军营,不用你亲自跑,要不再考虑一下!”
“管事,各位兄弟,多谢了,不过我还是喜欢自己保管!”
从小在集市上长大的郑二,还是喜欢把真金白银放在自己身边。
眼看着劝说无效,银行管事一脸无奈地打开钱箱,问道:“郑教官,你要多少银圆,多少铜圆,我登记一下,好给你装到钱袋里面。”
郑二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已经计算好的数字,递给银行的管事道:“管事,麻烦你就按纸上的数字给我。把52个一元银圆的袋子和其他的分装。”
管事接过纸条,嘴里念道:“52个一元的银圆;五角、两角、一角的银圆各10个,共8贯钱。加在一起,正好就是60贯。”
旁边的银行人员数好钱,郑二确认无误,装进灰色的绣有“华夏银行”的布袋里,用绳子勒紧封口,又绕了个圈,绑好袋子,然后向众人告辞,离开了房间。
军营中,不断地有士兵向军营大楼的方向而去,看样子都是去领俸饷。不过,相对于军营中成千上万的军士群体,前去领饷钱的军士出来,也没有抬多大的箱子,可见士兵们大多数都是把钱存进了银行。
忠义军军规,除去没有父母妻儿的光棍汉,所有军士的俸饷一律要父母、妻儿认领。军士的家里会收到宣抚司名下的“华夏银行”的存折一份。凭此存折,军士家属或者本人都可以到各地的“华夏银行”分行随时取钱。
看到郑二出了军营的大门,怀里鼓鼓囊囊,军营外的几个闲汉眼睛一亮。众人相对一眼,各自混入人群中,尾随郑二而去。
作为军营负责训练的军官,郑二等人是有自己的房子的,不过军官所住的大院并不在军营里边,而是在军营外头。
郑二买了一笼热腾腾的包子,一边走一边吃着,打量着街上的风景,不知不觉,和前面走过来的汉子撞个满怀。
“你这厮是如何走路的,怎么不长眼睛啊!”
对面的闲汉满脸横肉,人高马大,一下子揪住了郑二的前襟,旁边的几个汉子把郑二围了起来,一个个气势汹汹,仿佛一言不合,就有大大出手。
郑二拨开了汉子的手,军队上有规定,军士最好不要和百姓发生冲突,以免影响了军队的名声。
“好!好!好!怕了你还不成!”郑二沉声道:“几位好汉,我给你们赔不是了,抱歉,抱歉!”
“看你这厮也不是有意的,否则今天打断你的狗腿!”
领头的粗壮汉子说完,摆摆手,众人舍了郑二,向前而去。
郑二摇摇头,本来是个高兴的日子,没想到遇上这等糟心事。
猛然,郑二觉得不对,他摸向自己的怀里,早已经是空空如也。
那60个银圆的布袋,早已不知去了什么地方!
郑二头上冷汗涔涔而出,脑袋里面懵成一团。这才仅仅片刻,60贯钱只剩下了手里布袋的8贯,怀里的52贯早已经无影无踪!
过了半天,他才反应了过来,仔细思考了一下,他反身向后跑去,在人群里面左右查看,哪里还有那些闲汉的身影。
自从去年年前,这一家“华夏银行”建成问世以来,就深受大名府百姓、军民的喜爱,因为比起传统的钱庄,“华夏银行”的背后是宣抚司,光是这信用,“华夏银行”已经是个中翘楚了。
再加上在银行开业前,报纸上铺天盖地的渲染和宣传,到“华夏银行”存钱,送米送油等等优惠措施,再加上合理的利率,“华夏银行”赚了个满堂彩。
同时开业的除了太原的“华夏银行”分行,还有汴梁城和长安城的“华夏银行”分行,以及其他十几个小的分行。
同时,银行的全部结算,没有了银子、铜钱、铁钱,而主要以银圆和铜圆代替。至于大笔的交易,银行则是推出了银票,可以在华夏军控制的任意地方使用。
银圆一套四币,币面计重为:库平七钱二分、三钱五分、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共四等币值,在市面上当作一元、五角、二角、一角流通。
铜圆则是银元的补充,则是是一套六币,分别为五角、二角、一角,以及五分、两分、一分,五角铜元相当于一角银元的一半,其它依次减小。
银圆的形状为圆形,正面铸有“壹元”二字,上圈有“华夏制造”四字,下圈有“库平七钱二分”六字,背面镌有万里长城图形。其余币值的银元形状不变,只有数字不同。
铜圆同为圆形,材质为铜锌合金,颜色金黄,形状和银元一致,比如五角的铜圆,正面为“五角”,反面为梅花。其它的铜元除了数字不同,其它所有的都一样。
银票则是应用于大笔的数额,所以印刷精密,数量也极少。印刷的纸张用的是特殊的材质,图案复杂,颜色多种,而且上面还有“伪造者死”四字,这也是防止伪造的必要手段。
由于贸易司的生意如火器、玻璃、石炭、食盐、铁器等,已经打通大江南北,而为了推广银圆和铜圆,宣抚司规定,所有
钱来购买东西的客商,必须到当地的“华夏银行”把银两兑换成银圆和铜圆,方可进行贸易。这也是铜圆和银圆能够很快推广的重要原因。
而这背后,就是宣抚司的信用,夸张一点,就是宣抚司代表下的军阀信用,百姓和客商们都相信宣抚司的力量和实力。
军中是使用银圆和铜圆最早的地方,十万雄兵,再加上数万的民政人员,每个月都是几十万贯钱的支出,而且军中是强制性的使用,所以很快,银圆和铜圆就被推行了下去。
银票数量巨大,携带方便,安全易藏,背后又是宣抚司这座大山,商贾无人不喜欢。慢慢地,宣抚司治下的地方,包括大宋朝廷控制的江南,已经开始使用这些新的货币。
一元的银圆为七钱二分,100个银圆的重量有72两,带在身上极为沉重,因此市面上大宗交易时,商贾都喜欢用华夏银行的“银票”,信用可靠,快速方便,使用效果极佳。
大量的银圆、铜圆放在身上,锵锵有声,白花花的光泽更是炫眼,所以携带大量银元容易发生事故,俗语“财不露白”,“白”便是指银圆而言。
郑二的银钱今天被偷,就是大量银圆放在身上的结果。52个银圆,三四斤重,鼓鼓囊囊的一大堆,小偷们不偷他偷谁!
由宣抚司铸造银圆,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杜绝了官员利用“火耗”之利,弄虚作假,以次充好,中饱私囊。官员没有了火耗之利,就没有借口压榨百姓,引起时局动荡,天下不安。
宣抚司通过铸币,尽享火耗之利。一元的银圆含银为七钱二分,价值却为一两银子。宣抚司耗银七钱二分,若除去铜钱,最少也有两成的火耗剩余。”
在宋朝这个时代,官府机构对于百姓,还没有服务的概念。因此,百姓对银行在开账户、提取、汇兑现银是,收取一笔所谓的服务费,都觉得是理所当然。
而同样是在这个时代,由于商业机会的相对匮乏,普通百姓还没有后世那么强烈的消费观念。一般情况下,百姓存储,除非有急事,一般都是不会从银行取钱。银行利用银行里的资金,可以进一些更多的商业活动、投资、或者推动其他行业具体的发展。
旧钱统统被回收,换成新的银圆和铜圆这种新的货币。一个一元银圆一两银子,相对要贵重的多,一般在民间,使用的基本都是铜元。
就像后世,市面上通行的最多是百元大钞,使用最多的是十元以下的钞票,而不是百元大钞。柴米油盐,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斤斤计较、一斤的蔬菜、柴米油盐又能值钱多少!
要知道在此时,一块银圆一贯钱,两块就可以买一亩良田、可以买30-50斤左右的大米,一个银圆价值确实相当于后世的一张百元大钞。很多人只是把它存储,实际的用途不大。
郑二心急火燎地来到衙门,衙门和街道司都是立刻派出公人,明察暗访。
只是,大名府这么大的城市,人口近百万、外来流动人口众多,找一两个窃贼,无异大海捞针。
再说了,即便是找到了,钱恐怕也会被对方花了个精光。
他心中暗自后悔。下一次,无论说什么也,得把钱存在银行了。
只是这回家以后,该怎么向妻子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