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汉朝,我们会想到什么呢?是汪洋恣肆、铺张扬厉的汉赋?是气势磅礴、恢弘壮丽的汉式建筑?是长袖飘飘、衣裾渺渺的汉服?是古老而又神秘的汉字?还是勇于进取、极富开拓创新精神的汉人?或者是浑厚博大、质朴凝重的大汉雄风?是的,我们应该都想到了。这一切,都与一个人有关,他就是汉高祖——刘邦。
作为汉王朝的创建者与奠基人,刘邦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司马迁把刘邦誉为圣人,与尧帝相媲美。东汉史学大家班彪认为刘邦:“宽明而厚仁,知人善任使。加之以信诚好谋,达于听受,见善如不及,用人如由已,从谏如顺流,趋时如向赴;当食吐哺,纳子房之策;拔足挥洗,揖郦生之说;悟戌卒之言,断怀土之情;高四皓之名,割肌肤之爱;举韩信于行阵,收陈平于亡命,英雄陈力,群策毕举。此高祖之大略,所以成帝业也。”高度概括了其所具有的良好品质和卓越才能,认为这是刘邦得以成功的根本原因,也非常经典。
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开国皇帝石勒心悦诚服地表示:若逢高皇,当北面事之,与韩(信)彭(越)竞鞭争先耳。宋代大文豪苏轼说:古之英主,无出汉高。明代大思想家李贽则感叹:汉祖之神圣,尧以后一人也。
毛主席评论:刘邦是封建皇帝里面最厉害的一个。而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瑟·汤恩比评论说: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恺撒未能目睹罗马帝国的建立以及文明的兴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刘邦却亲手缔造了一个昌盛的时期,并以其极富远见的领导才能,为人类历史开创了******。现代著名秦汉史专家孟祥才先生则认为汉王朝: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贡献之巨大,影响之深远,是任何其他王朝无可比拟的。比如,它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统一的秦王朝所奠定的今天我们伟大祖国幅员辽阔的疆域的基础;作为民族融合的大熔炉,它那以政治、经济、文化为纽带所形成的熊熊炉火,熔铸出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可是,这样一位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近些年来,对他的评价不仅没有达到应有的那种高度,反而把他的形象弄得十分灰暗,竟然说刘邦是一个无赖,是脸皮最厚、心肠最黑的厚黑集大成者。然而,若刘邦真是这样的人,英武如萧何、张良、韩信等人又怎么会甘心为其所用,任其驱驰呢?有句话说得好:你可以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的人,也可以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某些人,但是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人。试想:若刘邦真是一个无赖,真是一个脸皮厚、心肠黑的人,恐怕迟早会众叛亲离吧,可事实并非如此。
纵观中国历史,特别是早期的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的胜利者,他们的胜利,往往都是通过人格魅力的伟大和行使正义,坚持时人所认可的“义”和“道”而获得成功的;反之,不讲道义的人,能实现王图霸业的人,实际上是没有的,或者即使获得了成功也一定是昙花一现的。比方说秦二世胡亥,通过和李斯、赵高等耍阴谋诡计登上帝位,其后大肆迫害忠臣良将,连自己的兄弟姊妹也毫不留情地举起了屠刀,脸皮不可谓不厚,心肠不可谓不黑,可结局如何呢?众叛亲离,一命呜呼。可知,真正的厚黑者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所以,历史上的成功者,一定不是厚黑者(指对平民),也不是讲究小仁小义的人,而是施行大仁和大义的人。而汉高祖——刘邦,恰恰就是这么一个人。
那么,刘邦到底有哪些优点和功绩呢?具体如下: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开创了历史上“布衣将相”的局面,结束了“血统贵贱论”,实现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神话,成为激励着平凡的人特别是下层人积极奋斗,从而不断地走向成功的光辉典范。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会用人、最为豁达大度的皇帝;是历史上第一位御驾亲征而统一天下的皇帝;也是第一位发明“招降纳叛”和“统一战线”等军事战略战术的皇帝。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休养生息”为国策从而在全国大力发展经济的皇帝;也是历史上第一位“释放奴婢”从而一定程度上打击剥削制度、解放生产力的皇帝。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推行“十五税一”——低税率的皇帝;也是历史上第一位推行“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的财政支出紧缩政策而提倡节俭的皇帝。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制定礼仪从而巩固皇权的皇帝;也是历史上第一位下“求贤诏”在全天下广招贤士人才的皇帝。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写诗的皇帝,其诗作——《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祭祀孔子并重用读书人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孝治理天下的皇帝。
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统一王朝——汉朝统一中国长达四百余年,经过他和后世子孙的努力,中国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发达的国家,而大汉盛世和后来的大唐盛世则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骄傲的时代。
他是汉族族名的开创者,经过他的开创及其后世子孙皇帝的进一步开拓发展,汉族成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族名,汉人成为中国人的代称,汉语成为中国语言的代称,汉字成为中国文字的代称,汉学也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代称。
他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相结合、将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大融合,从而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汉文化,也拓展了多元的中华文明。
他消除了分裂纷争的状态、结束了横征暴敛的历史,由马上统一到马下治理,逐步达到天下大治,开创了雍容大度的政治局面,从而保护了汉文化的发展,使得中华文明得以传承。
他继承了秦始皇的事业,在秦始皇结束从夏朝到战国近千年中国奴隶分封制的状态的基础上,进一步维护和保持了中国的统一。
所以,汉高祖——刘邦不愧为一个伟大的领导者。当然,若没有秦始皇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刘邦的功绩就不会有这么大,所以他可称为继千古一帝之后的最伟大的帝王。
话又说回来,汉朝的建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刘邦的政治对手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西楚霸王项羽,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所以,“霸王”一词,后人用来专指项羽。
综观楚汉战争的全过程,很多人惋惜地认为项羽是一个可用之人,却坐在了用人的位置上,并认为他在政治上是幼稚的,甚至可以说是愚蠢。比如说鸿门宴上放了刘邦,放弃关中,怀念楚国,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失尽人心等。
坦白地说,项羽在政治上确实不成熟,但也决非低能儿。举个例子说,在鸿门宴上,项羽不是不想杀刘邦,而是觉得杀了刘邦,弊多利少,得不偿失。为什么这么说呢?刘邦与项羽同是反秦的义军将领,是同盟者;刘邦派兵据守函谷关,不让项羽和诸侯的军队西进,这是一个作战的借口,可是,项羽入关后,刘邦并没有派部队抵抗;如今,在诸侯云集的鸿门宴上,刘邦又亲自上门道歉,解释原因;再者,刘邦是反秦的大功臣,又是项羽的结义兄弟。对这样一个功臣兼兄弟的实力派人物,若项羽毫无顾忌地举起屠刀,予以杀戮,那么,各路诸侯会作何感想?他们又会有什么举动呢?更何况,此时项羽根基未稳,他的上面还有一个名义上的领导——楚怀王呢!所以,项羽不听范增之言,放了刘邦,并非刚愎自用,而是害怕激起诸侯群起而反叛。在战争动员没有理由,战争前景难以预卜的情况下,项羽当然不敢贸然杀掉刘邦。后来在主持分封时,项羽意欲以贫瘠之地分给刘邦,同时将亲信封在周围,试图捆住他的手脚,任其自生自灭。而刘邦初闻项羽将道路艰险、秦朝流放犯人的巴蜀之地分封给自己时,勃然大怒,决定同项羽决一雌雄,这可正中他的下怀。正当众人劝阻不住时,萧何出面了,他利用先前在秦宫室中收集到的图书典籍,指出巴蜀之地经过秦王朝多年的开发,早已不是贫瘠之地,而是变成了富饶的天府之国;其后,萧何又分析了一下形势,提出了一些韬略。刘邦这才安稳下来,并连连称善,决定以巴蜀为根据地,求最终之胜局。
虽然项羽阴差阳错地给了刘邦一块肥地,导致其东山再起,并最终拥有天下,但是就以上述事件来说,项羽并不是政治上的矮子,相反,他可算具有一定政治眼光的人。
那么,项羽为什么会失败呢?原因有很多,最大的原因应该是坑杀战俘,动不动就屠城等杀戮过重的暴虐行为,如此又怎么会不人心尽失呢?用贾谊《过秦论》中的话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所以项羽想不失掉天下都不可能呀。
后来项羽兵败垓下,本已逃出了包围圈,却又因一不知名的农人错指了路而又被汉军追兵所包围,尽管如此,神勇的他还是又冲出了包围圈,费尽心机逃至乌江边时,却令人费解地拒绝了乌江亭长渡其过江的建议,我想这其中根本的原因应该是:农人指路一事深深地触动了他,也深感自己人心尽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一时之间,支撑自己的信念突然坍塌。所谓哀莫大于心死,于是项羽决定自裁以谢天下。这一死,留给后人无限的感叹,也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失败英雄。
项羽虽然在政治上有缺陷,在军事上却是一个奇才,一生大小七十余战,胜多败少,所以史学大家班固尊其为兵形势家。什么是兵形势家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了解一下汉代对兵家的划分。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把兵家细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兵技巧家等四家。同为军事家,在战争中具体指挥作战时,兵权谋家侧重于战略,兵形势家侧重于战术。所以兵形势家指的是战术方面的天才。能被后人尊为兵形势家,项羽也可算是身虽死、名却足以不朽了,值得让人慨叹呀。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钲鸣,是的,一切都已经远去了。虽然我们无缘和英姿勃勃的先祖们同呼吸、共命运,但是,通过历史典籍的记载,我们可以感觉得到先祖们的雄姿英发,也可以感受得到先祖们的霸气神谋,更可以惊叹先祖们的丰功伟绩。那么,现在就让我徐徐展开这恢弘的历史画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