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一下书中所说的白江口之战,因为这场战斗关系到日后朝鲜半岛,渤海国,日本,以及大唐之间的一些关系,因为书中日后的内容会涉及到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我之所以要用大篇幅来写燕郡的故事也是为了铺垫这一种国与国之间的微妙的关系,因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与这些修仙人之间的关系有着许多共同的地方,因为什么呢?因为修仙人也是有着他们的政治立场的,虽然不能像封神榜那样对立成两个阵营,但也会因为错综复杂的关系而生出许多的故事。如果不把这些情况说明白,我怕我日后所构思出来的故事你们会看不懂。
我用了一百多章来回忆这一年前的冯茜茜和童林的故事,其实就是为了把这许许多多的背景和铺垫说出来,我知道我这甬长的回忆流失了许多读者,但是为了全书的完整性,我只能牺牲节奏了。因为这本书的故事之大,故事的复杂程度,真的超出我的想象和预料了,我现在想做的就是把这个故事讲得完整,因为书中的每一个人物,我都不想轻易放弃,每一件事情背后,我都想让它合理化。
虽然因为我的笔力有限,脑袋里装这么多的故事也越来越是一种负担,所以现在书中也有许多BUG存在,可不管怎么样,我希望大家能够耐心读下去,因为这故事一定不会辜负大家的期待和希望。历史从来都不是点状的,它是一条线,我书中的许多前因后果都会涉及和渗透到这种大历史背景中,也正是因为如此,最近我花了许多的时间再构思未来故事的走向上,希望你们这些我最宝贵的读者朋友,不要离我而去。
正文如下:
660年之前,朝鲜半岛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史称朝鲜三国。三国之间的关系很微妙,时为友时为敌。新罗最初与高句丽结盟以对付百济和倭。随着高句丽的南下,新罗开始与百济结盟对付高句丽。新罗从百济手中夺到被高句丽霸占的汉江流域后,疆土抵达黄海开始与唐朝结盟对付百济和高句丽。643年,新罗传书说百济联合高句丽攻打新罗,请求唐朝援助。645年,唐太宗乘高句丽国内政变之机,亲率十万大军进击,但没能攻下高句丽。百济在唐军进军高句丽期间,并没有停止进攻新罗,相反又连夺十数城。这时,唐太宗病故。唐遂从高句丽撤兵。唐高宗即位后,接到新罗的急报,并未出兵,而是循唐太宗旧例,赠百济国王玺书,令其退还所夺新罗城池。百济见唐太宗出兵高句丽也不曾有什么实质性成果,因而置唐高宗玺书于不顾,进而再次联合高句丽出兵新罗,655年,再夺新罗三十余城,新罗告急。在金仁问的协调下,唐朝与新罗最终达成协议共同攻打百济。这样唐朝就可以联合新罗从南北两面共同攻打高句丽。于是唐高宗决意于显庆五年,派左卫大将苏定方统水陆军共十三万出兵百济,以解新罗之危。苏定方大军从成山由海路出发,进军百济,船帆千里,随流东下。新罗武烈王闻讯即率军五万与唐军会师,显庆五年七月,百济为唐、新联军所灭。苏定方留郎将刘仁愿等驻守百济王城,自押俘虏回国。
百济既亡,但百济将军武王从子鬼室福信与浮屠道深等人率部死守周留城,誓死抵抗唐军。同时,鬼室福信为迎回以前赴日本为人质的王子扶余丰回国即王位,遣使去日本,同时向日本乞师求援,并献上战争中俘虏的唐军百余人,天皇将此百余人安置在美浓国不破、片县二郡,这里也就是今天位于本州中部的歧埠地区。
百济的覆灭,对日本的来说,也是极其重大的损失。如果听任百济亡国,则日本在朝鲜半岛上的势力,将被全部清除。齐明七年正月,以天皇亲征的形式,向百济发兵数万。齐明天皇随军西征到九州,突然病逝于朝仓宫,太子中大兄回京素服称制,是谓天智天皇。齐明天皇之死,并没有动摇日本出兵百济的决心。8月,另派安昙比罗夫等为前将军,阿倍引田比罗夫等为后将军,统帅全军开赴百济。9月,新天皇天智天皇派狭井槟榔等率军五千护送王子扶余丰回国,至百济境,鬼室福信等前来迎入周留城,即王位。
唐高宗在出兵百济获胜后,于龙朔元年4月,遣仁雅相、苏定方率军进攻高句丽。高句丽与鬼室福信联合,共同抵抗唐军。鬼室福信率军曾一度围困刘仁原军于百济王城,但遭刘仁轨与新罗军夹击,被迫撤军,遂解围城之危。高句丽惟恐鬼室福信兵败,使本国遭南北夹击,因而也遣使于西元662年3月赴日本乞师,敦促日本军迅速开赴战场,与唐军作战。决心参战的日本政府,遂命令百济战场的日军立刻投入战斗。西元662年6月,日本前将军上毛野稚子等率军二万七千人进攻新罗,夺取沙鼻歧、奴江二城,使新罗与唐军的联系通道受到威胁。
这时的战争形势已非常微妙,朝鲜半岛形成南北两个战场。在北方战场,高句丽与唐军基本形成了对峙的局面,由于地形限制的缘故,唐军的进展始终不大。而在南方战场由于日军的介入,战争形势已经转向日军和百济军方面了。唐军兵源在南方得不到补充,虽然唐军与新罗的联军的还未遭到败绩,但总体上已经开始居于守势。但是不久,百济发生骤变,栋梁大将鬼室福信功高震主,不容于百济王扶余丰,以谋反之罪被杀,百济国人心思动,其战力受到极大的削弱。
公元663年8月初,日本援军将至,百济王丰率部分军队自周留城赴白江口迎接。白江口系朝鲜半岛上的熊津江入海处形成的一条支流白村江的入海口。周留城则有百济王子及日军联合守卫。这时,唐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七千援军与刘仁轨会师后,分兵两路进攻周留城。刘仁原、孙仁师以及新罗王金法敏统帅陆军,从陆路进攻周留城。刘仁轨、杜爽率领唐水军和新罗海军从熊津进入白江口,朔江而上夹击周留城。8月十三日,刘仁原所部进逼周留城周边。而百济则因鬼室福信之死,士气极其低落,尽管有日军相助,但还是难以抵抗唐军的进攻。周留城周围的城池,逐一被唐军攻克,百济守军相续投降。但周留城外的任存城地势险要,为周留之扼口,将军克死用兵,唐军围攻三旬依旧不曾攻克,周留城因此得以保全。
在刘仁原率军向周留城进军的同时,刘仁轨率唐和新罗海军驶向白江口,企图溯江北上进逼该城。当刘仁轨所率海军驶抵白江口时,与先期前来的日本海军相遇。“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济精骑,岸上守船”。刘仁轨立刻下令布阵,170艘战船按命令列出战斗队形,严阵以待。西元663年8月27日上午,日军战船首先开战,冲向唐军水阵。由于唐军船高舰坚利于防守,日军船小不利于攻坚,双方战船一接触,日军立刻处于劣势。日军的指挥员慌忙下令战船撤回本队,其指挥互相计议说:“我等争先,彼当后退。”遂各领一队战船,争先恐后毫无次序地冲向早已列成阵势的唐海军。日军坐井观天,妄自尊大,竟然认为将智兵勇,唐军见之,必然自动退去,于是浩浩荡荡地闯进了唐军的埋伏圈。唐军统帅见日军军旅不整,蜂拥而至,便指挥船队变换阵形,分为左右两队,将倭军围在阵中。日军被围,舰只相互碰撞无法回旋,士兵大乱。日军指挥朴市田来津虽然“仰天而誓,切齿而衅”,奋勇击杀,直至战死,但亦无力挽回战局。不过片刻之间,日军战败,落水而死者不计其数。记载:唐军与日军海战,“四战皆克,焚四百船,海水为丹。”百济王先在岸上守卫,见日军失利,乘乱军之际,遂逃亡高句丽。
唐海军白江口大捷的消息传到周留城,9月7日守城的百济王子余忠、胜忠等率守军投降。日本陆军忙自周留城及其他地区撤离,百济境内日军集结于以礼城,于9月19日撤回本国。唐日海军白江口之战,结束了新罗与百济间的长期纠纷,同时使日本受到严重打击。日本失败的直接后果是,停止了对朝鲜半岛的扩张,大约在九百余年之内,未曾向朝鲜半岛用兵。另一方面,唐灭百济,五年之后灭亡高句丽,与唐友好的新罗强大起来,逐渐统一半岛。
中日第一战,日本的惨败给予日本的自信心以极大的打击,此后十年间,日本采取守势,在本州西部和九州北部大量增筑烽火台,布置重兵防守,闹到人心惶惶。然而,唐在帮助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后,却并未向日本本土出兵。日本也由此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打开国门,加强与唐和新罗的交流,积极学习先进的制度与文化,取得了“大化改新”的辉煌成果。之后数百年,日本与唐、新罗、渤海等国间有着微妙的关系。之后九百年不敢入侵朝鲜直到丰臣秀吉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