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军相较,剑拔弩张。
葛勒可汗将十万回纥骑兵排列成八个骑兵方阵,已经做出冲击的姿态,刀锋直指已经是近在咫尺的大唐军阵。
而在大唐一方,李玹坐镇中军,大军的最前方是三个密集的步兵方阵,两翼则是各由三名朔方大将为统帅的骑兵部队,布阵的方法似乎是最传统的中原战法。
没有人注意到,李玹所在的中军最后方,朔方节度副使阿布思正率领着他所带来的本部七千精锐同罗骑兵隐藏在那里,就像是一条阴冷的毒蛇一般,寻找着最合适的进攻时机。
这是李玹交代给他的命令,同罗骑兵向来便以其强悍的冲击力与杀伤力而闻名草原。后突厥汗国还存在的时候,他们的可汗便封同罗部的首领阿布思为叶护,以笼络这个以战斗力强悍著称的部族。
突厥灭亡,阿布思率部内附归顺大唐之后,李隆基显然也对同罗骑兵的重要性心知肚明,故而他也是对阿布思加官进爵,大加笼络。
而同罗骑兵的战斗力也没有让李隆基失望,在去年的石堡城之战中,若没有以阿布思率领的同罗部为主的部队在河湟后方牵制住达扎路恭率领的吐蕃援军的话,哥舒翰几乎是没有可能攻得下石堡城的。
这一次,李玹看起来用的是唐军最基本的战术,将步兵排成方阵在中央推进以阻挡回纥人强大的骑兵,左右两翼则是安排唐军骑兵迂回包抄后方以牵制回纥人的注意。
但是只有他自己才明白,这次战争真正的杀器是李光弼与李晟率领的埋伏在一边静等战况的赤水军以及在胶着时期从后方突然杀出打破僵局的同罗骑兵。
赤水军的任务,是在唐军已经占了上风之后从侧翼突入回纥人阵内以达到披靡之势,而真正能决定此次战斗的胜负的,便是这七千彪悍的同罗骑兵。
双方在僵持了许久之后,回纥人终于率先按捺不住。葛勒可汗一声号令之下,两支回纥骑兵军团便如脱缰之马,以极快的速度朝着唐军的步兵方阵冲击过去。
唐军一方,李玹敏锐地察觉到了敌军的动向,他当机立断,下令前方的步兵方阵拉开距离,同时向前推进,以抵挡敌方骑兵的强大冲击力。
在古典时代,骑兵之所以能够称霸战场,成为最强大的战争机器。究其缘由,最重要的便是他的两个特点:大纵深战斗中的机动性与两军交锋时借助着战马而造成的强大的冲击力。
骑兵在冲击步兵组成的阵型时,他们几乎不需要用力地挥舞手中的武器,他们只需将兵器横在那里,借助着胯下战马的速度所造成的冲击力,便可以瞬间冲散敌方的阵型,并收割大量的人头。
而与草原民族战斗了上百年的大唐,自然早便开发出了针对骑兵的战阵方法,那便是拉大方阵中步兵之间的距离,以减少骑兵冲击进来的那一瞬间所造成的伤亡。
回纥人的先头部队冲击进唐军方阵,借助着第一波那强大的冲击力,的确是令唐军的步兵方阵混乱了片刻。但却没能将其冲散,而坐镇中军的李玹则是十分冷静地指挥战斗,前军的将领也都是久经沙场的宿将,故而在这极短时间的混乱之后,强大的唐军方阵很快便又恢复了秩序,开始不断地变换阵形,将冲击进来的回纥骑兵包围在了其中。
与此同时,中军令旗摇动,唐军的左右翼骑兵同时出击,开始向回纥人的大阵发动进攻,其势头之猛,竟是丝毫不下于方才彪悍的回纥骑兵!
第一波攻势被阻,葛勒可汗也丝毫不见慌乱,在他的命令之下,回纥的左右翼分别前进,抵挡汹汹而来的唐军骑兵。同时,第二波骑兵队伍又向唐军的方阵冲了过去。
正当双方开始交战之时,在诺真水战场的后方,东中西三座受降城以及中间相连着的道道关隘中所设置的一千八百座烽燧几乎是同时点燃了烽火。继而关内各地的烽燧全都是狼烟滚滚,直上重霄,那股壮观的景象,甚至整片关内道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关内道各州郡的百姓因此也产生了一阵慌张的情绪,在他们的印象中,这种信号所代表的是有敌军入侵,这不禁让他们感到有些惊讶与恐惧。
但很快各州郡的官员便纷纷派人前往城内与乡野,向百姓们通告事情的真相。故而在短暂的慌乱之后,百姓们便又各自忙起了自己的活计,仿佛这漫天的烽烟与自己毫无关联。
但这并不代表百姓对战争毫无感觉,有不少人在得知了去年在南诏大破叛军、如今已官居大唐宰相的扶风王李玹率领了朔方、河西共计六万大军在北方诺真水与回纥人展开决战的消息之后,不禁都拍案叫好。尤其是那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更是怀抱着无比热烈的情绪与渴望,都想要前往北境,与将士们同赴沙场。
自古关内多豪杰,从秦汉时代.开始,八百里秦川便是盛产剑侠刀客之地。关陇之地崇将好武,就算是年纪轻轻、看起来文弱儒雅的读书人,心中都有着仗剑千里、除暴安良的渴望,而远赴边疆、为国家建功立业更是所有大唐男儿最渴望的事情。
得知了这次战事的原委之后,关内道与关中的百姓多年没有迸发过的热情再度被唤起,一时间,整片秦川大地都在关注着北境的战况。
所有人都在等待着大唐边军得胜归来,没有人会认为大唐会失败,正如当今皇帝即位之后这数十年来,大唐几乎没有打过什么大的败仗。
而在大唐帝国的都城长安东北,大明宫金銮殿内。大唐皇帝李隆基在贵妃杨玉环的陪同下,缓缓走出了大殿,目光注视着北方的滚滚浓烟。他知道,这是朔方与回纥展开决战的信号。
眯着眼睛望了许久,李隆基对侍立在一旁的高力士低声吩咐道:“宣郭子仪来此觐见。”
高力士应了一声,便匆匆退下。
郭子仪押着董延光回到长安的消息知道的人不多,董延光也被秘密地关押在了御史台的大牢之中,这件事情几乎只有寥寥的几个人知道。
高力士知道皇帝宣召郭子仪的用意所在,毕竟多年没有和漠北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李隆基自己都已经不甚了解朔方军队的战斗力以及如今回纥人的实力究竟如何。而郭子仪作为横塞军使,久镇朔方边境,而且当初李玹还力荐他继任朔方节度使之位。于是这个年过五十却依旧未受到重用的老将正式进入了李隆基的视线之中。这一次他与李玹一起擒回董延光,押送回京的一路上竟也未泄露半点消息,这不禁让李隆基开始对他刮目相看。
不一会儿,高力士便引着郭子仪,缓缓来到了金銮殿外。
李隆基与杨玉环手扶着栏杆,目光望着远方升起的股股烽烟。郭子仪走到李隆基身后,下跪稽首道:“末将单于副都护、横塞军使郭子仪,参见圣上,圣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隆基转过身,望了郭子仪一眼,便伸手虚扶道:“此处非朝堂之上,郭爱卿无须多礼。”
“谢圣上。”
郭子仪站起身,但仍然是低着头,肃立在那里,无比的谦恭。
李隆基看着郭子仪,轻笑着问道:“想必郭爱卿已经能猜测得到,朕唤你来的用意。”
郭子仪连忙道:“微臣不敢妄猜陛下之意,只是此时此景,想必是扶风王已经率领大军与回纥人展开战斗了。”
闻言,李隆基笑了笑,点头道:“不错,这狼烟滚滚,正是因为玉郎已经率领朔方的六万大军与回纥人展开了决战。”
微微顿了片刻,李隆基又说道:“北疆战事刚起,郭爱卿不妨与朕说说,如今朔方与回纥人的实力究竟如何,玉郎这一战,又能有几成的把握?”
郭子仪低头想了想,便对李隆基拱手道:“启禀陛下,微臣这些年来久居边疆,所率之军时常与回纥人发生小规模的冲突,但是对他们如今的战斗力了解的却也不多,只知道他们经过这数年的休养,如今已经不逊色于当年的突厥。”
李隆基点了点头,又问道:“那朔方呢,郭爱卿觉得如今朔方军的实力如何?”
郭子仪回答道:“朔方军虽近年来没有经过太大的战争,但却都是当年与突厥人打过仗的老兵,虽然说前阵子曾发生过动乱,但那却都是董延光的阴谋,依臣所见,如今朔方军的战斗力应当与当年王忠嗣大将军所统领之时并无二致。”
听他提到王忠嗣,李隆基的目光忽然闪了闪,一种莫名的情绪一晃而过。这时郭子仪又说道:“臣与扶风王共出边塞,对扶风王的用兵之道深有体会,臣以为,如今的扶风王当不逊于昔日的张齐丘张大帅。”
闻言,李隆基忽然眯着眼睛笑了起来。郭子仪无意中扫了他一眼,心头却是闪过了一丝惊讶之意。
他忽然发现,眼前这位大唐皇帝眯着眼笑起来的模样自己竟是好像在与谁相处之时见过一般,但却又有些想不起来究竟是谁。
李隆基缓缓收敛了笑容,他转身向北,目光仿佛穿越了万里之遥,看到了北方诺真水畔,那场惨烈的战争。
“但愿能如朕所愿,取得大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