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涵:“大臣们为董卓鸣不平,说董卓虽然残暴好杀,可他杀的都是那些暴民,这样的人对于保持边疆的安全稳定是必不可少的。您这样杀下去不但功臣人人自危,而且边疆也会不稳,是要出事的。”
张一涵:“但皇上虽然不杀董卓了,可是吕布不知道听谁说你爹来京城了,就住在宾馆里。估计这也是有人和吕布开玩笑,当然也有可能是故意使坏。吕布本来不认识董卓,可是现在看了《三国演义》就不一样了。这家伙也是冲动,当时就跑到宾馆去一刀宰了董卓,还说你这个肥猪何德何能当我爹?”
韩秋生叹道:“还真又是吕布杀董卓!”
张一涵:“当然了,这一下吕布惹了大祸,群臣都认为是皇上命令吕布杀了董卓,群情汹涌。都说皇上您这样乱杀一气,大汉朝要真的被您搞灭亡了,《三国演义》胡编乱造的结局就在眼前。皇上这时候简直浑身是嘴也说不清,因为吕布确实是自己的心腹爱将,一气之下就把吕布一撸到底,在皇宫大门口站岗了。”
韩秋生哈哈大笑:“那汉朝最后就保住了?”
张一涵笑着说:“最后还是完蛋了,但听李颀说比历史上晚了很多年。到后来这个五胡乱华还真是发生了,不过没有历史上记载的那么邪乎,胡人在中原遭遇的抵抗要比历史上大得多。历史上胡人把北方汉人几乎都杀光了,但真实历史是胡人也被杀了很多。”
韩秋生:“那胡人建立的那些朝廷,也都没有了?”
张一涵想了想:“好像苻坚倒是有,但大隋没有了。而且苻坚最后也不是被推翻的,听说还统一了大江南北。好像是什么朝代,哎呀我也记不清了,反正就是把江山主动让给了李世民。”
韩秋生:“所以你说李世民不是打出来的?那唐高祖李渊呢?”
张一涵:“没有唐高祖。”
韩秋生一下坐了起来:“没有李渊,那谁生的李世民?”
张一涵:“李渊。”
韩秋生上去掐住张一涵的脖子:“你GR的玩我!”
张一涵揉着脖子咳嗽了半天:“GR的差点杀了老子!李渊是有,李世民确实是李渊的二儿子。但实际上名字不叫李世民,而是另外叫了一个什么名字,我也没记住。这个李渊因为看了中国历史,所以表现得比原来老实得多。朝廷也是看在这一点上没有动李渊,当然他也没有当多大官儿。”
张一涵:“要说这一点还得归功于苻坚。听这个李颀说,鉴于从秦到汉,史书上的反抗者基本都被找出来杀掉了。于是苻坚下了一个诏书,大意就是:同志们,我们不能这样杀来杀去的。这些史书上的反抗者也好,起义者也好,现在历史既然变了,那么还是不是会起义或者反抗,其实已经不一定了。我们因为他们可能会做什么而杀掉他们,这实际上已经不符合现代中国的法律精神。”
张一涵:“这个苻坚说,我承认我们现在各方面都要比现代中国落后,但中国历史既然是这样发展的,那一定有它这样发展的道理。我们不分青红皂白,这样子杀人,实在是有点野蛮和不讲道理。我觉得我们以后应该尊重历史,对于那些在历史上建立伟大朝代的人,我们要宽宏,要支持他们而不是杀了他们。我们要这样想,这些人个个都是人杰,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人才。我们总是这样一代代毁掉我们的人才,那么历史最终,当然会朝着元朝明朝清朝那样的愚昧野蛮朝代而前进。现在大家都明白了改朝换代是谁也抗拒不了的历史潮流,不可能有万年永固的江山,既然如此,何必还要乱杀人呢?”
韩秋生:“这段话说的还真有道理。”
张一涵:“这个诏书在历史上很有名,据李颀说对后世影响很大。也是因为这一点,虽然李渊没有造反,但是有一天朝廷派人来找他,李渊吓得不轻。说我虽然是李渊,但自从我学习了中国历史以后,尤其是苻坚皇帝的诏书以后,我就没有做过当皇帝的梦了。我也不是说假话,你们想想我要是造反,最后便宜的是老二,其他儿子还得丢了性命,我这又是何必呢。所以我是真心要当个顺民,你们别杀我。”
张一涵:“没想到朝廷和颜悦色的跟他说,你不用怕,你既然什么都没做,朝廷不会诛无罪之人。现在是皇上和众臣已经商定,让你家老二来当这个皇帝。”
张一涵:“李渊听到这里伏地大哭,说你们终于还是不放过我家。我的四个儿子我都另起了名字,老二也不是李世民了,难道你们就不能放过我儿?”
张一涵:“朝廷来人说,你真的不用怕,这是皇上和诸位重臣,历经多日磋商而商定的。不是和你开玩笑,也不是把你骗去杀了。苻坚皇帝的诏书是我们中国今后的基本国策之一,以后谁也不能根据史书乱杀人。这一点二百多年来已经形成共识,是不可能改变的,你怕什么?”
张一涵:“这个李颀说,实质上这个事当时在朝廷里,大概来回讨论了很多年。起初皇上不太愿意,但架不住说的人越来越多。当然关键还是国家的发展不是太好,所以很多人就说,如果是李世民来做这个皇帝,会怎么怎么样。皇上虽然有点委屈,但其实那时候的皇上,权力确实没有原来的古代那么大,还动不动就有人指责。最后皇上一气之下,也就半推半就的同意了。”
韩秋生:“那李世民就该叫唐高祖,或者什么什么帝,怎么还能叫唐太宗呢?”
张一涵:“故事真的很精彩。朝廷对李世民说,你只能叫唐太宗。因为我们就是因为你是唐太宗,才把江山让给你的。这是你必须答应的条件。另外你爹李渊不能再封唐高祖,但是你的新朝必须还叫唐朝,你就是唐朝的第一个皇帝叫唐太宗。据说李世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我想他也没有什么好犹豫的,本来要掉脑袋,这一下不但性命无忧,还抱住个大馅饼,那还不得使劲啃啊?”
韩秋生:“那你觉得李世民还是不是历史上那么牛?”
张一涵:“这一点好像还真不是,当然好像也不差。听这个李颀说,到了唐玄宗的时候,曾经组织人,其中还包括几个现代人,共同对唐太宗做了一番研究,最后的历史评价好像不是特别高。经过了这一番研究,唐玄宗发布了一个诏书,这个诏书大家就叫禅让诏。
张一涵:“这个禅让诏大意就是说,中国历史最早的皇上,是通过禅让上台的。后来人们慢慢变得自私,不愿意禅让了,都想搞家天下和万年江山。但这几千年的发展,尤其是咱们的后代子孙,纷纷从后世回来旅游,使我们都知道了后世的中国历史是什么样的。首先其实从秦始皇开始,我们都明白了万年江山是不可能的,家天下早晚要被打破。所以从汉武大帝开始,实际上皇位有好几次是通过禅让来传承的。而从苻坚皇帝开始,我们也明白了不能再把那些,历史上留名的开国皇帝或者反贼,轻易杀掉,而是要保护他们。但这种保护如果过度,又会使中国历史走向反面。”
张一涵:“玄宗说,这次学者们对唐太宗的研究,就证明我们以后不能简单的,就把那些建立过伟大朝代的君主,推选出来做皇帝。我觉得以后我们要向后世学习,对于那些人杰要进行培养,让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多多有锻炼的机会,这样才能找到越来越多的英明皇帝。我在这里提议,以后的皇位要多搞禅让,同时要建立一套禅让的规则。不能因为在历史上留下名字就禅让给他,要让他先接受一些锻炼和考验。”
张一涵:“你听听这个诏书的意思,其实就是承认唐太宗干的一般,比不上人们对他的预期那样大。我是很能理解的,李世民一直是一个小老百姓,他又没有经过秦王的锻炼,当然成长度不如原来。”
韩秋生:“是啊,这个禅让虽然不错,总比打来打去的强,但也不能乱让。不是说青史留名就一定会很厉害,其实历史在变,人当然更会跟着变,这是必然规律。”
韩秋生:“我听你的意思,这个李颀一点也不忌讳中国历史已经改变的事实。那你觉得古人是个什么态度,是欢迎这种改变呢,还是反对?”
张一涵:“态度很复杂,基本上还是支持这种改变。毕竟古人也不希望,中国最后会发展成清朝那个德性。而且很明显,现代中国那么富那么强,这古人还是很羡慕的。但对于现代中国的道德沦丧,都不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