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定的各项制度,大都是借鉴了唐制,宋制,也借鉴了元朝的种种不利,其实都源于秦,秦迁九鼎,分郡县,基本上就订下了这样的框架。:看小说历经汉唐,不过是修修补补,儒家根据帝王喜好的增增减减。从来没有大的变化。
朱元璋从来未曾满意过,要不,也不会将《大明律》几次修改近二十余年仍未定论,不管是基于唐制、宋制……。都有前车可鉴,作为开国君主,谁不想创下万世基业,但所借鉴的全部都是亡国的制度,这一点让皇帝心中最有芥蒂。
怎么才能找到稳固万世基业的柱石,这应该是徘徊在朱元璋脑海中几十年的问题,为此,他大举分封藩王,是沿用周制,因为不管怎么说,周朝也延续了八百年,又吸取了唐代藩镇的教训,藩王只封给自己的儿子,这样的话,可以使国祚加稳固。
在朝廷的统治中,仍然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东西,万世基业将依靠在那里?朱元璋不知道,但是突然听到这样奇的言论,虽然和儒家的治国之道有些悖逆,但是他不在乎,因为他是穷苦人家出身,儒家没有给他带来半分好处。
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可以看出,他对于文人要是没有统治上的需要,根本没有半分的好感,因为大明是朱家的大明,而这些文人是来分属于自己这杯羹的……。
而在朱元璋的心里,对于文人的需要,不过是需要他们这些士大夫的学识。需要他们治理一方的能力,仅仅是治理一方而已。要是文人能够治理天下的话,那么还要皇帝做什么呢?
作为臣子。能力越大越会让作为皇帝的他感到不安全,这算是一个平民皇帝出身,一个所谓暴发户基本上都喜欢犯的错误,在朱元璋心里,他宁愿留下一班子只会唯唯诺诺的应声虫,也不愿意在天下太平之后,有着一帮子心腹之患,就算是潜在的心腹之患也不行。
所以,在建立大明十余年之后。强力废除了丞相制度,待到稳定时,马上又想着手开始整肃大明朝堂之上的那些不稳定的因素,但是到了这个时候他又开始犯难了,也不是忌讳什么,是因为文官系统经过魏观案、空印案和胡惟庸案、郭桓案的一连串风波之后,朝堂之上的官员十成已经换了六成,基本上都是进的官员。
要不是洪武十八年的开科取士,恐怕大明现在连可用之人都没有了。十余年的停止科举,让大明的确积累了不少人才,才使洪武年间没有出现官员的断层,而朱元璋将要进行的下一步计划。将是为庞大的换代之举,而大明建立刚刚二十余年,说一句实话。百姓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能经得住再次动荡吗?
朱元璋想要解决朝堂之上的难题。就要先把民间的疾苦,还有一个矛盾解决掉。这是他迫切需要的,而通过太子朱标的嘴,将庞煌的意思透露出去,疑是给朱元璋指了一条充满阳光的大道,而且这个建议并不是庞煌提出的,而是朱标说出来的。
意义就很不一样了,朱元璋心知肚明的知道建议的始作俑者是谁,但是还是理性的选择了是朱标的见识,这种选择性的相信,也是庞煌在经常受到朱元璋召见之后,慢慢的琢磨出来的。
所以,在回答皇帝的各个疑问之后,他明智的选择了继续蛰伏,多余的事情从不多做,而且,经过皇帝的询问减少之后,庞煌又上奏朝廷,请求前往浙江等地继续视察学政和督导屯田事宜。
在返回浙江之前,专门从皇城大内借阅出来的《齐民要术》、《陈旉农书》、《王祯农书》等农书,说是要在浙江之地,继续钻研农事。
奏折上说道:《齐民要术》成于北魏年间,而当时北魏正和南朝对峙,所以书中主要内容是讲述黄河流域和北方的农业情况,而南方地农业则很少。而现在大明天下一统,要有一本贯通南北、包罗万象的农书,才能尽显天朝重农的决心。
同时,又拿出了北宋时期所著《陈旉农书》。这本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概括地讨论以水稻为主的耕种方法,其中也谈到了麻、粟、脂(芝麻、萝卜和小麦等辅助作物。中卷专谈水牛,水牛是江南地区适用于水田耕作的唯一役畜。下卷专谈蚕桑,从种桑起,到收茧止。正好补充了《齐民要术》的不足。
而蒙元时期所著的《王祯农书》。共分三部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第三部分占全书的五分之四,是全书重点所在。正好可以弥补百姓看不懂的情况下,有民谣、口诀和图谱示例,那样凭借自己式印刷机的捷,甚至可以将一些口诀变成歌谣传唱,将可以最的被农民所接受。
只有这样,朱元璋才不会再多怀疑自己的用心,不但完全允许了庞煌的奏折请求,而且吩咐庞煌写个关于组织力量编撰全面总结大明目前最先进的农业耕作地百科全书的折子交与六部议审。其实心中已经下定决心要按照庞煌所说的那样来编写一部全面超过《齐民要术》的农书了。
洪武二十二年,驸马都尉庞煌上书编撰《大明神农》的折子摆在了朝堂之上,在皇帝的引导下,没有经过任何的阻力边获得了通过,不过主持人不是庞煌,仍旧交予太子朱标执行。
皇帝下诏,命各省布政举荐农学专才,以备朝廷之用。于是天下熙熙攘攘忙成了一片,不过由近至远,各种人才都陆续往钟山脚下而来。朱元璋这次下决心要为太子朱标树立威信,所以自然是下足了功夫。
从清华义学调拨了大约三百人左右的贫寒士子,作为书写、绘画和收集资料的备用人手。接受工部有经验的官员建议。准备以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荒政等十个重点来编撰农书。
当然。《大明神农》不仅仅是皇家的形象工程。最重要的是要投入使用,要能广泛传播以提高大明百姓的农业技能。也只有那样,才能使真正的技术在大明的最基层生根发芽。
在考虑一番后,在庞煌的建议下,太子朱标准备按照后世中百科全书那种编撰方法,在编撰的时候尽善尽美的同时,不但有详细的解释,并且还配有大量的图谱。以便于不识字的农民辨认。同时要求详细分类,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比如说农事中就包括《谷谱》、《麦谱》、《豆谱》、《麻谱》、《油谱》……等等几十个谱别。
又诸如在农本中收集全大明上下各地的种植民谣、谚语。一些琅琅上口的农谣如:“早出白云天要风。晚上黑云天要阴”、“早上浮云走,下午晒死狗”。质朴有趣的农谣不仅可以让百姓朗朗上口容易记忆,而且也能获得了生活的经验和知识。并推陈出,总结的耕作经验,便于以后的传播。
以此类推,这样的要求让工部的官员头大如斗,而分门别类又不是区区农民或者官员单独擅长的,必须要经常聚在一起商量,光是这一条。就让那些平日高高在上的官员心有埋怨,怎么能让他们和一群泥腿子共商事情呢?前来私访的朱元璋气得回到宫中大骂朝中养了一群五谷不分的废物,因为有的官员,甚至不如朱元璋懂的多。
这样和以前著书不一样的差异。曾经让参与编撰的的工部官员非常的不适应。有官员隐讳的提出了不满,庞煌心里明白,但是也不想解释太多给他们听。因为他也不知道这样能够起到多大作用、到底有用没有。
说白了,这样的编撰方法完全就是为了方便推广普及。种水稻的只需要《谷谱》,买别的不说花费巨大。就是应用的时候也用不到,买书的人只需要其所需的。而土地多一些的大户,则又不在乎全部买下了需要多少钱。
至于朱元璋曾经想过全部由朝廷出资刊印,下发全大明的这个奇思妙想不但吓坏了各部官员,而且庞煌也表示反对,说了一句:“轻易而来的东西往往不会让人珍惜!”。引起了朝堂之上很多人的深思。
想起了洪武十八年到洪武二十年间,皇帝连续发布四编《大诰》,曾经有一段时期也是全国震惊,但是距离现在不到三年,便有销声匿迹的征兆。
就算是朝廷接连出招,为了扩大四编《大诰》的影响,是把它们列为各级士子的必修课程,科举考试从中出题。奉其旨意,行文国子监正官,严督诸生熟读讲解,以资录用,有不遵者则以违制论处。
此外,收藏《大诰》与否,成了判罪或减罪的依据;熟背《大诰》,不仅可以获得奖励,而且还可以因此而被录用为官、从此平步青云。等等一系列措施,但是收效甚微,也不知道是不是和驸马都尉说的那句话有关系呢。
不管怎么样,在朱元璋的支持下,一个《大明神农》编撰小组成立,负责的就是大明储君太子朱标,佥事是驸马都尉庞煌,而成员包括吏部、工部等各级官员,这样是为了方便把各省布政举荐上来的人才直接和官员成绩考核挂钩。以求达到最大的效果。
《大明神农》编撰处设在玄武湖中紧临钟山的麟洲之上,也显示皇帝对此的重视,编撰期间,将会派广洋卫在此担任护卫。
而实验田的所在,就设在钟山东侧的皇家庄园。钟山也就是后来南京的紫金山,当然,还没有后世的中山陵。不过却是孝陵卫的驻地所在,因马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孝陵卫就是守护皇陵的宿卫,而所谓的皇庄,也是为了供养孝陵卫的生活,好使他们专心守护皇陵,这也是孝陵卫与其他卫所不同的地方。
为了保护孝陵,周边的还葬着常遇春、徐达、吴良、吴桢及李文忠等多位功臣,一来表示殊荣。再进一步的意思,恐怕也就是希望这些功臣能够在朱元璋自己死后仍旧卫护在自己身侧吧。看着陵园内亭阁相接;享殿中烟雾缭绕。松涛林海,养长生鹿千头。鹿鸣其间。端的气势非凡。
看了半天,庞煌才想起正事,询问皇庄的所在,他也想看看关于自己将要大展身手的地方所在,谁知孝陵卫却是面有难色,原来,从玄武湖、钟山以东一直到栖霞山,都是皇庄所圈地的所在,除了必要的风水。大都被开垦成田地,大约有十余万亩左右。
功课没有做足的庞煌自然是被吓了一跳。看着四处山脉连绵不绝,却没有想到朱元璋的手笔那么大,一下子拨给了自己十万亩左右的土地让自己试验,虽然有些惊讶,但是心里知道,今天驰马江南的愿望恐怕又要落空了。
看看天色,只好回到麟洲,看着用最速度建成的房舍和熙熙攘攘来往的各种人们。庞煌还是生出了一种自豪感。
皇家的优越,使来自另一个时空的打工仔挥手之间可以调动这么多人手来做同一件事情,而且自己什么都不用做,只是偶然间的露面就可以使别人感激万分。这不由让他有种飘飘然的感觉。
而这种飘飘然又从他的内心深处感到有些不安,受过后世现代教育的理科大学生,本来应该崇尚民主、自由和法制。可是。随着他渐渐的融入生活,却感到自己有些渐渐的喜欢上这种生活。这不是和自己所学的背道而驰吗?
可是他能放手吗?且不说能不能在极度**的老朱下面实行所谓的民主、法制现实不现实,经过这两年的生活。他深深的知道,就算朱元璋抱有所谓的态度,任由自己放手去做,恐怕不用朱棣搞什么清君侧,也不用四年的靖难之役。恐怕太子朱标不死的话,第一个将自己打落凡尘的就是朱标了,因为自己的思想,已经极大影响到了作为一个皇帝的统治。
中国,是不能没有皇帝的,至少现在的大明,是真的不能没有皇帝。甚至进一步的说,现在的大明不能没有一个铁腕的皇帝。仁慈的君主,往往不是败给敌人,而是败给自己。
在麟洲稍作休息,趁着天色未晚,准备经由水路回京师歇息,太子朱标只是一个挂名的负责人而已,说句实话,只是一个负责摘取果实的人而存在,对于那些从全国各地赶到的百姓是一种殊荣,也是一种负担。
反正基调已经定下来,而从北平清华义学和江南清华义学调拨来的三百贫寒士子就是自己的眼线,在《大明神农》编撰期间和在皇庄试验期间,论事情大小巨细都躲不过他们的眼睛,自己在这里只能让事情越来越复杂。
自己的用意,也不过是借着编纂《大明神农》这本书,来显得加合法和不引人注意的调动各方面的人手。因为编纂《大明神农》这本书,需要大量的人手前往大明各地考证各种农作物的真伪,落实各种作物的实际情况和产品,甚至还要画图造册,这些工作,要是放在另一个时空的几百年后,那根本不算是什么大的工作量。
但是现在的大明,在自己这个所谓的理科生专业的带领下,至今还没有发明储备电力的东西,就只是初步了解了电的存在而已,没有电,当然也不会有什么传真机,什么摄影设备和远程通讯设备。
在如今的大明,除了只允许官方使用的飞舟之外,所靠的,还是人力来做一切事务,大明的疆土何其开阔,要靠人力和马力解决这些事情,需要投入多大的精力,这是不敢想象的,所以打着编制农书的幌子,去做一些自己的事情,那也是很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而且,自己的低调已经形成,所有人也不会把自己编纂农书之举,去想象成发展自己势力的一个雏形,士大夫们虽然习惯了勾心斗角,但是五谷不分的他们,是习惯了看不上所谓的农事,大都认为,泥腿子里面,能搞出什么名堂呢,却好像忘了,他们现在的皇上,也就是朱元璋是一个什么出身呢?还不是一个泥腿子吗?
正因为如此,庞煌才想到这个主意,但是唯一有些意外的就是,自己本来准备在浙江实施的这件事,却意外的被朱元璋所重视,并且想将这功德量的事情,交予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大明太子朱标所有。
朱元璋的想法可厚非,目的是为太子增加深的资本,好让朱标以后即位之后能够威震四方,百业臣服,因为这毕竟是一件好事,功德让给自己的儿子,总比给自己的女婿好,女婿再好,也是外戚,而外戚声望过大,是朱元璋绝对不想看到的。
以为自己干了一件比英明的大事,朱元璋的心情还没有好一点,便随即又陷入到了另外一个对于他来说并不好的事情当中去了。未完待续。。)
臣权_臣权全文免费阅读_更新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