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老爷子最爱坐在家中堂屋太师椅上,悠闲地喝茶。
蒙通场一逢场,吴老爷子就会早早起来,收拾打扮一番,着长袍,袍上口袋露一根金黄表带,拄着一根摸得发亮的拐杖,梳着大背头,头昂得老高,背了手,从场头踱到场尾,徐缓地走上一圈。吴老爷子在蒙通场是名人,街坊就不说了,羡慕得莫法,乡下百姓,也都膜拜他。只要有人在街上见了他,都会朝老爷子点点头,尊敬地叫一声,老爷子。然后侧着身子让吴老爷子先过。这还真像是在接受朝拜一样。吴老爷子逛了一圈街,满意地捋着胡子往家里走,刚迈进堂屋,就大声叫下人,泡一壶,然后坐在太师椅上悠悠闲闲地喝起茶来。
吴老爷子这身打扮,是他的标配,独一份儿,也是蒙通场一景。外来人只要一向人描述,听的人就会肯定地告诉你,这是蒙通场有名的吴老爷子。
给吴老爷子长脸添光扬名立万的,是吴家三兄弟。
吴老爷子大儿子吴钟南,南充县马路局局长,四儿子吴光谱原是国民党南充县党部一个小书记,如今一跃成为南充县教育局局长,小儿子吴季蟠是法国留学生。一门三虎子,你说吴老爷子高兴不?在蒙通场,他不傲,谁敢傲。
不过,吴老爷子最寄予厚望的还是小儿子吴季蟠。
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一点不假。
吴季蟠,吴家年龄最小,聪明,帅气,与吴老爷子长得十二分像,如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已有两个儿子在自己身边工作了,而且还混得不错。这吴老爷子的心思就放在小儿子吴季蟠身上,他决心好好培养一下这个小儿子。吴季蟠十六岁时,也就是1920年,他提出要出去留学。当时吴老爷子对于留学还没什么概念,认为走那么远,一家人不放心,于是就有些犹豫,另一个原因还是因为留学要花一大笔钱,当然以吴家家底,这点钱虽然不存在问题,但是也有拉空吴家家底的危险。
所以对于留学这事,吴老爷子还是迟疑的。
张澜先生知道后,决定出资资助吴季蟠去法国留学,吴季蟠才顺利地经天津到达上海,随后去了法国勤工俭学。
在法国巴黎,吴季蟠又与聂荣臻等在电力厂做散工,而结识成好朋友。国外的艰苦磨炼,让吴季蟠逐渐成长起来,他成为中共旅欧支部党员之一。
当然这一切,吴老爷子是无从知道的。由于国内动荡不安,吴老爷子是不希望吴季蟠回国参加工作的,他曾写信给吴季蟠,要他在国外找一份工作,但是吴季蟠给吴老爷子回信说,国外也不是清净地,正是由于祖国多灾多难,他才决定回国工作。吴老爷子知道吴季蟠的个性,也就默许了吴季蟠的回国。所以,一知道吴季蟠将回国工作,吴老爷子又盼着吴季蟠尽快回来,好为他光宗耀祖。
然而,吴季蟠并没也不可能按照老爷子规划的那条老路子走,他有更大的抱负,他对吴老爷子心里的那点小九九心知肚明,吴家在中国这个大家庭,算得了什么呢?要有国,才有家,没有国,哪来的家?而国,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呢?国民党统治者把一个好好的国家都弄成什么样了呢?这样一个腐朽没落的国民党ZF,自己绝不可能去为之效力的。吴季蟠向往民主自由平等的新生活,并要为之而奋斗,这是他至死不渝的理想和目标。
吴季蟠肯定是不可能再走他两个哥哥的老路的。
令吴老爷子没想到的是,吴季蟠留学回来后,走上与他两个哥哥截然不同信仰的两条路。
金宝场地势高,南充城海拔低,所以从金宝场到南充,老百姓都说是下南充。
从金宝场下南充是一条宽敞的官道,这是西路人进出的最重要交通要道。
蒙通场就位于这条交通要道的中点。
说起蒙通场,还有点来头。
当年蒙古元军蒙哥从甘陕入川,准备进攻合川钓鱼城,其必经之地就是这蒙通场。
一听说蒙军要来,官府便在大兴场上修建了文武寨,在永兴场上修建了天星寨,想靠山寨固守。
蒙古元军一路顺风顺水,战无不克。
蒙军抵达蒙通场时,却费了一大包子劲儿才攻破蒙通场,开辟出了通往合川钓鱼城的通道。蒙通场于是成为蒙军攻打合川钓鱼城的军事补给基地。
因蒙军在蒙通场遭遇到军民顽强抵抗,骄傲的蒙军没想到会在蒙通场吃大亏,因此留下心里阴影。为了不让后来要通过蒙通场的蒙古元军害怕,蒙军便在蒙通场周围的所有道路、大山之上插上“蒙军大通”四个字,这四个字的意思是道路已扫清障碍,可以直通了。一时这些彩旗飘满蒙通场的角角落落,老百姓就此将这四个字简称为蒙通,蒙通是正式名,而大通是别名。这两个名字,都在用,官名是蒙通,而老百姓却喜欢叫大通。
1926年,也就是顺庆起义前夕,吴季蟠肩负重任,悄悄回国了。
吴季蟠回国后,并没立即回到南充,而是首先投入到上海火热的革命运动之中,组织演讲会、声讨会、反帝大游行、发传单、写快电等,吴季蟠很是活跃,亲自感受到了国内革命运动蓬勃的火热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