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总要有个由头,不好平白无故地往那儿去。可近来也没什么事,非要找,就是天和宫有几个宫人受了惩,不说这实在是不值一提,她又处置得还算得当,就算尚有些波折,自己就这般急急忙忙地去问责了,倒显得如何在意她似的。
何苦来哉!皇帝心想,她值得么?越想越烦躁,一掀车幔子:“停车!”
小内侍连忙跟着刹住了脚,躬身凑上来:“皇爷有什么吩咐?”
这不成。皇帝忽然想到,说了去天和宫,半道上又叫回去,他还有什么威信可言?再者更惹人猜疑了。
他琢磨了一回,又打量起了这个伶伶俐俐的小内侍:“你…叫什么名儿?”
小内侍暗地里越发活泛起来:“回皇爷,奴才贱名叫松子。”
“松子。”皇帝又问:“进宫几年了?”
“十一年了。”松子觑见皇帝略显惊讶,又解释道:“奴才六岁进宫,今年已满十七了,不过师父说奴才脸嫩,占便宜。”
皇帝“哦”了一声,道:“那在宫中应当认得几个同乡了罢?”
松子笑呵呵道:“奴才是给主子们办差的,被沐皇恩,不敢起别的心思,论什么同乡不同乡。”
皇帝见他不上道,不觉皱眉:“朕是问你,知不知道这宫中近来有什么消息。”
原来如此。松子暗骂自己不开窍,立刻回道:“奴才下了值,也听过一两句,这原是咱们为了当好差,总要记得主子们的一些喜好忌讳。”
皇帝道:“那,说说天和宫。”
松子福至心灵:皇爷和那位太后娘娘本没有血缘连着,情分疏远,那位娘娘又有一个亲生的儿子,与皇爷的孩子们差不多年岁,皇爷是该知己知彼、以备来日。
搜肠刮肚一番,松子连忙禀告:“奴才没在内宫服侍过,今儿是头一回进来,只听说过太后娘娘心软,亲近的宫人病倒了,说好立冬就移到养顺堂的,今儿又拖了一日。”
就它了。皇帝撂下幔子,沉声道:“走罢。”
杨太后还不知道皇帝已经在兴师问罪的路上来了,正同养顺堂的主事打着太极。
“娘娘,”主事笑得为难,“昨儿是奴婢们的不是,接人来晚了,娘娘说夜里凉,顾惜席姐姐的身子,再缓一日,奴婢们不敢违抗,只好又来叨扰。今儿时辰长,雪也住了,娘娘且请放心罢。”
杨太后便道:“我自然放心。劳烦主事多跑一趟,我心里也过意不去得很,何不坐下用杯茶,歇歇脚,我也好让她们去替席嬷嬷收拾收拾被衾衣物。”
主事坚持道:“怎敢在主子跟前放肆呢?各位姑娘们也不必费心收拾,养顺堂里什么都不缺。”
杨太后听到这句,面上究竟忍不住流露出几分忧愁:即便什么都有,到底没有留在她眼跟前那么多人嘘寒问暖、面面俱到。
她知道自己没道理,才别无他法,拖一日算一日。
正当僵持不下时,一个宫人来禀:“娘娘,皇爷来了。”
她心中一亮,随即却沉甸甸地坠得更深:他来了又有什么用?上一回就没有让他松口,更别说如今,她躲他还来不及,哪能若无其事地厚着脸皮磨缠他?
皇帝来之前就打好了算盘,进门后见养顺堂主事也在,益发和和气气的,道:“朕听说天和宫有一位老嬷嬷要去养顺堂将养?”
主事答了个“是”,杨太后犹豫片刻,还没开口,就听他又笑道:“怎么摆这么大架势?知道的,说是接去养顺堂,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去掌刑司呢。”
那主事顿时诚惶诚恐,请罪道:“是奴婢思虑不周了。”
皇帝抬抬手,叫她起身:“不怪太后不肯放人,你也太不知变通了些,请太后去养顺堂看看,知道那里头环境宜人,适合养病,这才能放心么。否则就这么空口白牙地一说,人凭什么肯依你?”
主事只管诺诺连声,杨太后却开始掂量他这话是真是假,权衡再三,毕竟是席嬷嬷的事要紧,她就如他所言,去看看那养顺堂里究竟是个什么情形,后面放人与不放,都才好有一套说辞。
便自矜地一颔首,又替那主事周全:“皇帝仁德,主事也不过是依章办事,二位的情我都感念着,还请主事领路,容我去养顺堂瞧瞧。”
皇帝似笑非笑地看她一眼,又走到门前一挑帘子,轻嘶一声:“雪停了反倒更冷些,真是不巧了,太后如何经得住寒气?”
杨太后再没料着他原来是在这儿等着她,一张脸上红了又白,暗想,他怎么还有脸说!既猜着她是为何不赴皇后的宴,就该知趣些,彼此脸上好看,他倒会反其道而行之,坦坦荡荡地就往这天和宫来了。
可话说回来,理短的分明是他,饱受困扰的凭什么是自个儿?这太不公些。何况眼下有主事陪同着,她不信皇帝还敢造次。
杨太后稳住了心神,便略一抬下颚,眼睛看也不看他:“多带些手炉子,多加几件衣裳,天冷怕什么呢?”
几个宫女适时地准备起了她出门的东西,秀儿替她穿上雪地梅竹寒禽斗篷,又系上风帽,雪绒绒的狐狸毛也理得顺顺的,将整个人都裹得严严实实。
皇帝却不眨眼地盯着她,盯着她右耳垂上的那颗胭脂痣。
他果然是糊涂了,何曾有哪个妃嫔在他眼前掉过耳坠,洇出一点血红呢?
他心心念念又拼命压制的,原来还是这个人身上的印记。
杨太后接过手炉子,才要出门,一抬眸,冷不防地撞见皇帝正盯着自己——又是那种要吃人的目光。
她突然觉得心跳得像要炸开一样,带着轰鸣向四肢百骸传去,这动静太大了,太引人侧目了,她慌得没主意,掌心贴着的手炉子也烫得快灼伤她了。
别无他法,她计较不了这会儿输不输阵势,倚靠着秀儿的搀扶,逃进了车幔的遮蔽中,而后立刻将那手炉子丢得老远。
她怕呀。
辇车一路戛玉敲冰地悠悠荡荡,她被这样的安稳不惊感染着,渐渐沉静下来,再停车时,她已恢复如常,从容不迫地走进养顺堂里。
这是皇帝做六皇子时奏请先帝设立的,年头还不算太久,几间灰瓦白墙的屋舍掩映在碧浓的芭蕉叶下,尚称得一句清幽,阶边路旁零星生着些翠韧的野草,此外并未杂物。
太凄清了些。杨太后暗暗挑剔着,又往屋中去。
最偏远的那间房原是专门的煎药室,一排炉子里只有两三个火不歇,虽有两个宫人照看着熬药,却不去跟前守着吊子,只顾坐着歇脚。
当差的也躲懒。她兀自摇摇头,再往寝殿里来。
竟是三四间屋子不曾隔断,一列列排开的床铺只以床帐分界,临窗的两张床内似乎还有人含含混混地咳嗽着。
这万万不能!杨太后再待不下去,回头要找主事说话,却哪还见得到她的人影。
只有皇帝阴恻恻地跟在她身后。
她悚然避开,别着脸试图唤人进来。
“你躲着朕。”皇帝没给她挣扎的机会,反手将殿门大开:外头一个人都没有。
退无可退,杨太后索性目光灼灼地回视着他:“我何时躲着皇帝?”
“此时。”他逼得越近了,她几乎看得见他浓黑如墨的眼睛里,白茸茸的自己。
“…皇帝多心了。”杨太后强迫自己从那双深不可测的眼睛里清醒过来,慢条斯理道:“我正有事与皇帝相商,为何要躲着你?”
皇帝低笑了一声,不在意她毫无底气的分辩,只看着她那颗胭脂痣——他想伸出手,去摸一摸。
两声不合时宜的咳嗽传来,皇帝暗暗皱眉,杨太后也后知后觉方才的无声相顾是多么悖礼。
“朕请太后来养顺堂亲眼看看,”皇帝没忘记此行的目的,有些生硬地拗回了话头,“太后以为如何?”
差强人意。杨太后其实明白,对寻常宫人而言,生了病有这样一个地方可以休养、延医问药,不啻是天大的恩泽——至少先帝一朝往前数,都没有这样的例子。
可是,席嬷嬷于她而言,是不能与寻常宫人等同的。
她的心思都摆在脸上,皇帝一览无余,颇有些无奈:“朕知道,宫里这些得脸的嬷嬷们,平日吃穿用度,比起外头的老封君也差不了多少,养顺堂自然就相形见绌了。可是太后,若人人都仗着在主子跟前的脸面,法外容情,这一概的规矩体统,不就形同虚设了么?朝令夕改,因人而异,朕这个皇帝又还有什么可以服众的地方呢?”
“我明白皇帝的意思。”杨太后抬起头,重新坦荡地看向他:“回去便将席嬷嬷送来。不过,还望皇帝谅解,我留嬷嬷在天和宫里,不是为了仗势抬举身边得脸的宫人,只是舍不得自己的亲人…”
“朕明白太后的顾虑。”皇帝将手负在身后,转着拇指上那枚南红扳指:“朕就是皇考幸过的一位宫人所生,朕不知道她姓甚名谁,只听说过她正是生产过后,疏于调养而殁了的。”
皇帝说到此处,看了杨太后一眼,有些出乎意料:“你那是什么表情?朕说这些,不是为了赚你怜悯。是让你放心,朕需要挂心的事太多,难免时有疏忽不足之处,但连你都明白,不可轻视那些最低微的宫人,更遑论朕?朕,不以践踏位卑者为乐。”
杨太后闻言喟然,今时今日,她不得不承认,皇帝能够在先帝的诸多皇子里最终问鼎,绝不是偶然侥幸,他确实有容得下这万里河山的胸襟气度。
然而,正如皇权传承无须她置喙一般,皇帝的光明磊落,又何用她念念不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