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算是到了这一天。
从五年前重新回到自己的母校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历经整整五年后,张智通过了他的博士论文答辩,终于取得了他梦寐以求的博士学位。
他立刻开始他的下一步计划——以人才引进的方式,申请留校。
发达开放的海东市,是国内各类人才的重要聚集地,符合海东市人才引进条件的,可以说是不计其数,尤其是国外留学回来的各个行业的海归人才,绝大多数的就业目标城市都是海东市。
在这样的人才环境中,没有任何国外学习经历、年龄也已经超过海东市人才引进政策规定的四十五周岁上限的张智,如何才能让自己从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留在海东市进入高校任教,一直是张智计划的博士毕业后想要的最理想的结果。
海东市高校众多,国内知名学府也不在少数。但他认真分析权衡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后认为,最有希望达到自己目的的,就是申请留在母校。
尽管他已经向导师田东晟教授表明了自己留校的愿望,田教授也已承诺积极向学院予以举荐,但张智对自己申请留校所具备的条件,并不敢抱有绝对的把握。
由于自己的年龄,以及自己属于委托培养性质的博士学历,加之还有其他一个又一个不能不考虑的因素,所以,此次申请,他只能成功。因为他清楚自己已经几乎没有了如果失败再来一次的资本和机会。
因此,他不能让自己因为准备不足,而产生任何的疏漏,导致功亏一篑。
他一遍又一遍地设想着申请留校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考虑从不同的渠道,尽可能地把准备工作做得更周全一些。
递交申请前,他放下眼前的一切事情,抽出时间专程从海东去了趟南京去见甄福喜,希望从甄福喜当初办理人才引进的经历中取得一些经验。
“现在面对大批的回国人员,国内的用人单位早已经过了看到海外博士就眼睛发直的阶段。特别是一些名牌大学,眼界也是水涨船高。比如我们学校,几年前来校的海外博士,一般都能作为引进人才享受相关的待遇,但是从二〇〇七年开始,每年都有一批海归博士来了以后,享受不到这个待遇了。”甄福喜说。
“我也搜集了一些资料。‘985’的湘江大学二〇〇七年的时候,一共收到了四五十份来自海外的求职简历,但最后也就接收了二十人。而且,学校还要考察他在国内的学习情况和在国外的研究情况,如果觉得他的水平跟国内的博士差不多,也不会给什么特殊的待遇。”张智说。
“对呀。所以,对于留校,你不用太担心跟那些海归们比。况且这段时间炒的很热闹的那个唐骏的假博士文凭,也让许多海归的含金量大打折扣。有这样的现实背景存在,这个时候,你在国内取得的博士学位,并不一定就是劣势。”甄福喜鼓励张智。
“说起这个唐骏,我只是多多少少听说过被称作‘打工皇帝’,但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还真的不太清楚。”张智说。
“事情的起因是,唐骏究竟是美国西太平洋大学的博士,还是加州理工大学的计算机博士,现在都成了一桩悬案。这个人的情况,你现在还真的需要多了解一点才对,说不定会在你面试的时候,用这件事来支撑你的观点。”
甄福喜接着说:“有报道称,唐骏毕业的这个西太平洋大学在上世纪**十年代虽有办学执照,却从来没有授权学位的权利认证,而且曾涉嫌明码标价卖学位。”
“这种事情应该也不是什么新闻了。”张智说。
甄福喜说:“可是,这个唐骏,从一流大学到一流公司,从教育背景到工作履历,他都披着一身耀眼的光环。他出任过微软中国区总裁,还出任过其他一些着名公司的总裁,现在也是货真价实的新华都集团总裁兼CEO,社会上都传说他的年薪达到十亿,简直就是一个职场英雄、时代偶像。”
“他如果真要是这个西太平洋大学的博士,那他当初显然并不是想在美国取得真经,不过就是想轻松拿到一纸洋博士的文凭。”张智说。
甄福喜说:“你应该知道,花钱买文凭的‘克莱登’大学,已经成为现在社会上那些虚构教育背景和伪造学历的人的代名词。当年钱钟书先生在小说《围城》里曾有过经典的描述。”
“嗯,这个我知道。”张智认真地等着甄福喜下边的话。
“这段时间,有人就开始追问,说唐骏到底是美国西太平洋大学的博士,还是加州理工大学的计算机博士?有人干脆就说,他毕业的学校是不是又一所克莱登大学?”
“真有人较真。”张智笑笑说。
“要我说,唐骏攻读博士的西太平洋大学究竟是怎样的一所大学,有没有买卖文凭,这事,让网友和媒体去不断跟踪和求证,很快就会得出结果。但我认为问题的关键是,肯定也会有很多人这样去想这件事——不管他的学历是否存在造假,这对一个已经做的特别成功的创业者来说,究竟有多大关系呢?谁会真正在乎那些成功的创业者到底有没有博士文凭、是不是名校毕业?”甄福喜说得兴味盎然。
“是啊,比尔·盖茨退学创业的故事,让多少怀揣梦想的创业青年为之鼓舞。”张智说。
“所以,把话再说回来,这说明,一个人的教育经历,并不影响他的的个人成就和能力评价。任何人的成功都与他的学历并无必然关系。唐骏也好,在什么西太平洋大学就学的其他人也罢,他们的成就与贡献都不是学历的功劳,而完全依靠的是他自身的努力和他的智慧取得的。相信真正有头脑的人,谁都不会因为一个人并非出自名门而对他抱以轻蔑。同样道理,一个庸庸碌碌之人,你即便头顶牛津、哈佛的金字招牌,最终又会如何。”甄福喜说。
“这应该就是中国常说的那句话,英雄莫问出处。”张智说着,从心里感激甄福喜为他打开了思路。
张智继续说道:“你知道我妹妹和妹夫他们吧。他们回来的时候,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有关部门就表示,以前留学回国人员是卖方市场,回来后对工作机会还可以挑挑拣拣,但现在已经成为买方市场了,好机会已经竞争得很厉害了。”
“好在我办理的早。”甄福喜作为过来人,对此有着切身的感受,“我那年来的时候就发现,只要是美国的博士后,一般在国内高校都会受到欢迎,但没过多长时间,身价就明显缩水了。如果不是做得非常好的话,是进不了重点大学的。现在的门槛高多了,如果刚刚拿到博士学位,或者是刚完成博士后研究,即使出自世界名校,也很难立即被聘为国内名校的教授。”
“现在有一个问题是,目前国内高校里四十岁以上年龄段的已经趋于饱和,但是年轻人才明显不足,许多学校开始把目光对准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了。”这是张智担心的重要一点。
“是的。比如我们学校,现在对四十岁以上的海归,需要提交更有说服力的履历。还有一些高校,对此类人才提出的要求更高,像什么要在国外取得了教职,最好是终身教职;要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学习和研究经历;要以主要作者身份在《科学》《自然》等一流期刊发表过论文,而且这些成果必须是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取得的。”甄福喜说。
“我妹夫回来那一年就说,别看现在很多学校给的条件不错,但对成果的要求比过去高太多了。许多留学生都已经感受到了国内竞争的激烈,都清楚,拿不出像样的成果,很难熬出个名堂。”张智说。
“以后想在国外随便熬几年混个资历,光顶个海外博士回来,再拿几篇二三流的论文,想回国进到一线名校已经基本不大可能了,即便是进去了,甚至可能连个副教授都不轻易给你。”甄福喜说。
“我的弱项在哪里吧,”张智说出自己担心的另一个问题,“比如在曙光院,对我们承担的课题项目进行评价,如果用基础研究的评价标准,肯定是不适用的,因为我们的课题研究目标是要实现工程化。”
甄福喜点头表示赞同。
张智接着说:“把一个在实验室里通过小试、中试一步步搞成熟的成果最后完成工业化应用,这个成果是绝对不能单纯地用论文、用专利、用科研经费来评价的。但是在高校,所有的成果,几乎都是要以论文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来衡量的,而在出论文这方面,因为我一直以来都没有特别大的兴趣,所以,我是一点优势也没有。”
“这个问题要看站在哪个角度去看待了。”甄福喜提醒张智,“你可以重点强调,对于一个研究课题而言,要看这个课题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否起到了它应该起到的作用。作用起到了,从事应用研究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而这个价值不管是对于基础研究还是对于应用研究,都是最终要追求的目标。这样的话,谁再用论文来衡量一切,显然就太学究了,也太缺少说服力了。”
“你看,海东市的人才引进政策不是也明确说明,‘要强调为了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发挥人才在促进本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甄福喜指着张智打印出来的有关海东市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说,“你完全可以在这上面做文章。”
“说句实话,可能是我在曙光院待时间长了,每次接到的科研课题都是真刀真枪地干,直接面对的是要解决某个领域的技术难题,所以,对炮制一些毫无学术发现的论文,实在是有点不屑。”
张智说的是实话。参加工作这么多年来,他很少耐下心去整理发表论文。
“这样的话,你进到高校里是要吃亏的。大学里,晋级也好,收入也罢,都与论文紧密相关。现在,大学里就是以论文论英雄,论文就是大学老师的人生,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甄福喜说。
“我就是觉得天天埋在论文稿里,即便发表了再多论文,到头来,总好像什么也没干出来似的。”
“老弟,你要是真有这样的想法,你听老兄一句劝,那你不适合从曙光院出来,再返回到学校里来。”
对甄福喜的这句话,张智虽然听着心里不大舒服,但他承认,甄福喜说的都是实话,也的确是在为他考虑。
“张智,我知道你心目中理想大学的样子,你可能是既想身处大学这种浓厚的学术氛围之中,又可以像在曙光院专心搞科研那样,不必以论文论短长。”
张智哑然。
看着张智的表情,甄福喜意识到自己的话有点太直白了。
于是,他想缓冲一下气氛,便将话题扯到了别的地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美国和苏联从东西方向同时攻入德国,开始在占领区掠夺各自认为最值钱的资源。那时,苏联视重工业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便集中精力抢运德国的各种机器和设备。而远离本土的美**队,却对德国的大学城感兴趣,把大量高学历的人才当做战俘,跨洋过海运送回美国。有人就认为,正是由于对国家未来发展最重要资源的不同认识,导致了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后来截然不同的命运。”
甄福喜明白张智申请留校虽决心已定,但又患得患失、欲进还退的心理。
他想帮助张智打消顾虑。
“现在,国内的海归多了,但真正的精英是少之又少。虽然大批出去的都回来了,但你从总数看,截至去年,中国已经派出了一百六十多万的留学生,居世界之最,而目前回来的只有不到五十万。从二〇〇〇年开始,每年大约又有四十万人移居海外,其中大部分是通过技术、投资移民以及留学的方式出去的。”
甄福喜列举这组数据,是为张智进一步分析如何将劣势变作优势。
张智的思路便也随着更加清晰起来。
“老兄这么一说倒是提醒了我。我们学校商学院的学生做过一个调查,国内最着名的两所高校的高科技专业毕业生,差不多百分之八十都去了美国,其中有一年的数字是,这两个学校均以五百多名的博士输送量,成为美国大学博士生来源最多的两所院校。但这部分人,目前回国的比例很低。”
“所以,张智,在申请留校这件事的运作上,你还是有你特定的优势的。”
甄福喜的话,让张智长出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