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寒蝉】“微型小说情节技巧”是特指微型小说作者在设置作品情节时熟练地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各种手法和技能。
各种不同的小说体制都有能显示本文体优势的情节类型。譬如长篇小说有‘网状式情节‘(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有‘橘瓣式情节‘(如刘心武的《钟鼓楼》)……
短篇小说有‘双线交叉式情节‘(如鲁迅的《药》),有‘拉抽屉式情节‘(如王安亿的《雨,沙沙沙》)……这些情节类型都需要一套熟练而完整的技巧才能进行创作的操作。
1.递升反转与释悬曲转递升反转这是从情节运行、发展的过程中制造微型小说的大变化、大反差的一种情节技巧。我们先来分析许行的《钱包》(见《作家》1990年第7期)的情节结构。作品一共有五个细节单元:A.他从饭店打完工,在回家的路上忽然被一个小个子亚洲人撞了一下,他警觉地一摸裤兜,发现钱包没了。
B.他立即用英语大叫:‘Wallet,Wallet!‘(钱包,钱包)。那撞他的人不但没有停,反而加快脚步跑开了。
C.他奋起直追,且边跑边用英语喊:‘赶快站下,把钱包拿出来。‘那撞他的人就更加慌张,跑得更快了。`D.他以百米赛的速度猛追。那撞他的人绕着树跑,企图用灵巧的身躯摆脱他,而他也绕着树追。就在他马上就要追上的时候,那个撞他的人扔下钱包跑了。
E.他捡起钱包回到自己的住处。当他打开钱包查看时,才发现钱包不是他的,里面有800多元美妙、几枚硬币和一张工资结算单。原来那个撞他的人也和他一样是在饭店里打工的。他看看自己的裤子才猛然想起,早晨起来时换了一条裤子,自己的钱包还在原来裤子的兜里。
王保民评论说:‘《钱包》是典型的小小说写法。构思巧妙,故事性强,然而,当你读完后可曾想到,打工人的酸甜苦辣,这也正是作品所要表现的。不仅仅写故事,要有内涵,有人物,这里恐怕对初学小小说的人有所帮助。‘(见《小小说选刊》1990年第10期)王保民指出这是微型小说的典型写法,实际上是说这篇作品的构想方式和结构技巧是微型小说特有的。拆开这篇作品的结构,我们发现它的情节是这样运行的:‘A、钱包被偷B、追C、猛追D、绕树追E、追回的钱包才发现不是自己的。
‘i从这个简化的情节运行的轨迹中我们看到:这篇作品的精巧构思有这样一个特点:作品以一个道具(钱包)的戏剧性变化作为单一事件,然后抓住这个单一事件中的一个情节元素(追回钱包),向上做了一系列的延伸发展(追,猛追,绕树追)。‘追回钱包‘的单一事件经过这一步比一步猛烈的行动描写才达到情节**。
于是,当作品的紧张气氛被渲染到顶点后,情节突然一个下跌反转,追回的钱包原来不是他的,而是对方的,前面的艺术铺垫的内容和后面作品实际达到的目的完全相反,情节开端与情节结尾恰恰是‘A‘与‘-A‘的反差矛盾,作品的意外结局便是这样形成了。这就叫递升反转。
本来,反转技巧在其他小说文体中都可以使用,但是在微型小说中使用反转就比在其他文体中要用得更讲究、更精致。
因为微型小说的构思目的是要在短小的篇幅里追求题材信息的大变化和开头结尾的大反差。所以,这种‘递升反转‘技巧就努力在反转前把递升段的艺术蓄势做足;一个事件元素在情节运行中不是一般的重复发展,而是向上做更进一步的变化发展,直至反转前的艺术铺垫做足了再来下跌陡转。
递升的作用正在于使后面的反转来得更加出人意料,形成的跌宕幅度更大。因为递升得越高,离情节结尾既定的目标差距就越远,故而对作品最后的突然反转,读者全然缺乏思想准备。
因此,这样来处理反转,作品的题材信息变化就不是一般的‘A——-A‘的反差,而变成了‘A——An——-A‘的大变化、大反差。篇幅越短,变化和反差越大,那么它对读者的审美刺激就越强。
微型小说在短小的篇幅里把‘反转‘设置得如此精致,有力地体现了这种文体构思的精巧和结构的精美。
释悬曲转:毫无疑问,一般的长中短篇小说在结构中可以大量使用悬念法和误会法,而在微型小说中同样也可以使用悬念法和误会法。但是微型小说在使用悬念法和误会法时却有它自己相当独特的规律。
在大量的微型小说现象中,我们发现了有一种这样的特殊样式:在微型小说的短小篇幅里,悬念法和误会法被叠加起来使用。
作品的总体构思框架是误会法,是两个人物在一个场面的单一事件里互相之间发生了误会。由这个误会先形成了一个作品的悬念,在情节推进的过程中,这个悬念被不断得到强化。
当作品在最后消释这个悬念时,读者才在瞬间顿悟,原来这是两件绝不相关的事发生了错位的连接,作品的意外结局就是这样形成了。这就叫释悬曲转。
我们来赏析白小易的一篇作品《夜空的幽默》(见《温情脉脉》第23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这篇作品共有四个细节单元:(1)作家A在旅馆平台纳凉和观赏夜色时,发现了一个神态微妙的漂亮姑娘也在他身边。
(2)作家A调动丰富的想象,对姑娘的来历做了种种猜测。
(3)作家A感觉到这个漂亮姑娘在悄悄地向他接近,她多情的眼光以及她欲言又止的神态,使作家的内心涌起了许多微妙的情感。
(4)作家A决定送给这姑娘几分勇气,他首先问:‘你一直在等我吗?‘姑娘说:‘是的。‘姑娘接着又说:‘我是顶层的服务员,我要等最后一名旅客离开平台就锁上平台的门。‘这一刹那,作家A的一切美好的想象与微妙的情感全都云消雾散了。a{:n=”
分析这篇作品的情节框架,我们发现,作家A的思想意识有着一条他自己的轨道,而漂亮姑娘的思想和行为则是另一条运行的路线,两人在月夜的平台上发生了一次错位的对接。
自作多情的作家A误以为漂亮姑娘等他关门的一切行为均是对他有意,而另一条漂亮妨娘的情节发展真相全被叙述人‘遮掩‘去了,读者跟随着作家A的思绪产生了期待心理:作家A与这个漂亮姑娘将要发生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他们最终有个什么结局呢?直到最后作品的悬念才彻底翻了底——姑娘的行为、神态与作家A的猜测、多情完全是互不相关的两回事。
2.多重反转与波状曲转多重反转与波状曲转的艺术内涵如果说,递升反转和释悬曲转是通过强调变化的‘质‘来构成艺术反差的话,那么,多重反转与波状曲转则是通过增加变化的‘量‘来构成艺术反差。
在微型小说短小的篇幅里,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多层次的艺术变化,有意识地在有限的艺术时空中让情节完成两次以上的反转或曲转,这正是微型小说在小篇幅中追求大变化、大反差规律的体现,微型小说独有的艺术魅力正产生在这种小巧、精致的艺术结构中。
在‘多重反转‘里,作品的情节开头与情节结尾同样要构成‘A‘与‘-A‘的矛盾反转变化,然而,这个矛盾变化就不仅是‘A——-A‘,而是‘A——-A————A————-A‘。
这就是说,作品的矛盾变化不仅是一重,而是二重以上,它要在短小的篇幅里,让情节发生一正一反一正一反这样多重的反转变化。
在‘波状曲转‘里,作品的情节开头与情节结尾同样也是要构成‘A‘与‘B‘的差异曲转变化。然而,这个差异曲转变化也不仅仅是一重‘A——B‘,而是‘A——B——C——D‘这样二重以上的变化。波状曲转的情节发展就不像多重反转那样是一正一反一正一反的顺逆交错的运行轨迹,而是从A开始,一遍一遍又一遍地不断地发生上下左右的波状运行轨迹。
多重反转与被状曲转的实例分析我们来对比赏析两篇微型小说佳作。
美国作家凯特·肖班的《一个小时的故事》(见叶茅编著《世界微型小说精选简评集》第97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有四个情节发展的艺术层次:A.马莱德夫人突然获悉她丈夫在铁路事故中遇难。
B.马莱德夫人不仅没有表现出悲痛欲绝的神情,相反却还有一种挣脱了束缚,获得了自由的喜悦。
C马莱德夫人的丈夫布伦特雷·马莱德先生突然回来了,原来关于他遇难的死讯是失实的。
D.马莱德夫人那短暂的喜悦刹那间化为乌有,她承受不了这种巨大的心理反差,心脏病突发猝死。
这篇作品以跌宕起伏的戏剧性情节,相当有深度地揭示了那个时代里美国社会夫妇关系的危机,塑造了一个极力想摆脱家庭、丈夫的束缚,向往独立人格而最终为一刹那的自由感付出了宝贵的生命的妇女形象。
这样的人物刻划和这样的现实描写,可以说是淋漓尽致和入木三分的。这篇作品的情节运行轨迹刚好是从‘A‘和‘-A‘,到‘——A‘,到‘——-A‘,连续转了三个相反的弯。
马莱德夫人的丈夫车祸遇难,这是情节的突起,丈夫去世,妻子不但不悲伤,反而感到高兴和喜悦,这是第一次反转;谁知她的丈夫并没有死,他又风尘仆仆地提着旅行包和雨伞回来了,这是情节的再次反转;这个时候的马莱德夫人并不因为丈夫的生还而高兴,相反,她因承受不了这样巨大的一悲一喜、一喜一悲的心理反差而引发了心脏病。
作家紧紧抓住该悲则喜、该喜则悲这样几次大的情感反转,让故事情节一正一反一正一反地连续发展,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吃一惊后,又吃一惊,接着又吃一惊,这样的情节连续三次反转,造成了不是一般化的反转效果,而是相当强烈、效果相当突出的审美‘速率刺激‘。
现在我们来赏析白小易的作品《真假难辩》,(见《小小说选刊》1991年第8期)男女主人公在电话里互相真真假假的辩白把这个在一个场面里形成的单一事件弄得波澜起伏、趣味横生。两个年轻人机智的小聪明在这种绕有风趣的对话中被突出地展现了。他先说自己是10点到的,已经到了好一会儿了(A);当她说从8点半开始就给你打电话了,他立即戳穿对方的谎言说,自己8点整就到了(B);当她说刚才我撒谎是为了逗出你的真话时,他立即改口说自己实际上是10点到的,是他反过来考验她是否真找过他(C);当她说她不是5分钟挂一次,而至少是挂了六七次电话时,他反过来说她经不起考验,他确实是8点到;经过一番发誓后她才说,我是和你开玩笑的,我从来没给你挂过电话,谁知,他这才讲出真相:他也是刚到的。
这篇作品的情节绕来绕去,确实令我们难以把握它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这样来对情节做个简化处理:A.他说自己是10点到的B。
他改口说8点钟就到了C.他又说实际上是10点钟到的D.他还是说确实是8点钟左右到的E.他最后说自己实际上是刚到的这样,我们就清楚了,这篇作品的情节是以男主人公辩明自己‘。
究竟是什么时候到这里的‘为基点,连续一会儿这一会儿那地转了四个弯。如果男主人公是围绕‘到‘还是‘没到‘这一点来展开情节,那么情节内容的绝对值才构成‘A‘与‘-A‘的矛盾反转样式。但这篇作品的情节发展单元,不是辩白‘男主人公到没到‘,而是辩白他是‘10点到‘,或是‘8点到‘,这从情节单元内容的绝对值看,第二至第五个细节单元都不是‘-A‘,而是另一项‘B‘、‘C‘、‘D‘了。可见,这篇作品的情节链是‘A——B——C——D‘的差异曲转样式。
因此,情节的一正一反一顺一逆的矛盾反转和情节的忽左忽右忽上忽下的差异曲转就是我们区别这两种结构技巧的关健之处。
这篇作品在一个千多宇的篇幅里,让单一的事件连续做了四次波浪似的曲转,确实把这种‘波状曲转‘的情节技巧弄到了极致的地步。如果我们说采取这样‘对话‘的框架来使复杂事件用‘单一事件‘的形式来表达远不足以典型地印证此种情节技巧,我们还可以分析一篇国外的微型小说珍品。
美国作家阿瑟·戈登的《幸福的玫瑰》(见韶泉编《中外微型爱情小说》第223页,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能更简洁明了地例证这种情节技巧。这篇作品的单一事件——”
寻找谁是送花人‘是在三个场面里完成的:(1)凯洛琳被潘尼曼抛弃后,精神陷入崩溃状态。这时每周的周末吉米就代人给她送去一朵玫瑰,这朵象征着幸福的玫瑰使她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这个送花人是谁呢?叙述人不知道,作品人物也不知道。
(2)不久,送花人吉米从花店老板的文件夹中查清,送花的是潘尼曼。
(3)许多年过后,吉米从花店老板的口中才真正搞清楚,送花人不是潘尼皇,而是潘尼曼的妻子克丽丝汀·潘尼曼。
从表面上看,她是凯洛琳的情敌,是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夺走了凯洛琳的未婚夫。但她有着一颗善良的同情心,她‘不肯坐视凯洛琳小姐因为她而毁了自己‘。
所以,她想以这几十朵凝结着自己深情的祝福的玫瑰花来表达自己的爱心,挽救一颗受伤的心灵。从整篇作品来看,情节是从吉米寻找送花人开始的,最初以为送花人是潘尼曼,最后才知道送花人是克丽丝汀·潘尼曼。
这里情节从‘A‘到‘B‘到‘C‘连续曲转了两次,真正是做到了一波三折、波澜起伏,构成一篇可读性相当强的艺术品。
多重反转与波状曲转的艺术要求~
在设置多重反转和波状曲转的情节结构时,作者主观的‘艺术遮掩‘仍在不露痕迹地起着作用。对于作者来说,他是完全知道情节的最终结局,但是他在叙述过程中,却有意遮掩了故事的真相。
譬如在《一小时的故事》里,作者有意让马莱德夫人的丈夫的真实情况放在最后交待;在《幸福的玫瑰》里,作者也有意隐去故事结局,通过叙述人吉米的眼睛,造成潘尼曼是送花人的错觉。
作者的这种主观‘艺术遮掩‘在创造这种‘多重反转‘和‘波状曲转‘的故事情节时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首先,作者通过‘艺术遮掩‘,去掉那些与‘单一事件‘的主干情节无关的内容,使故事的发展线索单纯化为‘单一事件‘的一条线索。其次,作者又通过‘艺术遮掩‘,有意造成某种错觉,使情节的发展按照作者设计的方向运行。
本来,‘单一事件‘在发展过程中有多种运行的方向,但是,作者通过主观的‘艺术遮掩‘有意让情节的发展不朝读者预计和猜测的方向发展,这样情节无论是反转还是曲转,它的每一次转折的方向便大大出乎读者的意料。可见,这两种情节技巧,都是凝结着作者主观创造精神的艺术产物。
多重反转和波状曲转最容易给读者造成‘既出意外,又入情理‘的审美效果。由于它反转或曲转的量比较大,读者在短暂的阅读中往往会形成‘连续性吃惊‘的情形。这些正是微型小说独特的情节趣味。
本来,矛盾反转和差异曲转现象在任何小说文体中都可以出现,但是它在微型小说里出现时,就有了其他文体无法达到的优势——它的反转和曲转是在短短一千来字的篇幅中实现的。
篇幅越短,艺术的变化量和反差量越大,那么它对读者的‘速率刺激‘也就越强。‘递升反转‘和‘释悬曲转‘的情节技巧,主要是通过强化艺术变化和反差的质来实现‘速率刺激‘。
而‘多重反转‘和‘波状曲转‘则是通过增加艺术变化和反差的量来实现‘速率刺激‘。艺术变化的质量和数量都在这种规律中显示出特有的魅力。
[bookid=2871585,bookname=《灵噬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