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前出生在木达市奈曼旗的一个小山村里,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庄稼人,李国前有一个姐姐,比李国前大三岁,李国前头脑聪明,思路活络,从上小学开始,在班里的学习成绩总是在头五名。一直到初中结束,一直担任班级的学习委员的职务。
在人口稀疏的少数民族地区,一般的乡镇只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要想进入高中继续读书,就要经过全旗的统一中考,成绩排名靠前的才有机会进入高中的校门。
几所有限的高中基本集中于旗政府所在地的小城上,因而李国前的高中生活就是在旗政府所在地---他里毛图镇度过。
他里毛图镇距离李国前的小山村有一百多公里的距离,除了寒暑假期回家,李国前三年都是住在学校的宿舍里,这里的几个高中集中了全旗的高中生,学生比较多,宿舍比较紧张,一个房间内,南面是两个玻璃窗,中间一个过道,冬季过道的中央有一个大铁制的火炉子,白铁皮烟筒一节节的连接起来,烟筒中间有一个直角的拐脖,使白铁皮烟筒在这里拐个弯后,再平行着沿玻璃窗的窗亮上伸出屋子的外面。寒冷的冬季,睡觉取暖的问题就靠这个铁家伙来解决。
长五米多的屋子,南北两面是用木板和木方搭建的两条大通铺,每条大通铺上都被安排十个人住在上面。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十个人如果都平躺,那是绝对放不下十个平板身躯。只能是有人侧卧有人平躺,如此轮换,这样大家才会安然入眠。相互挨挤着,在冬季火炉取暖不热的情况下,相互的体温填补了铁炉取暖的不足,可是在炎热的夏天,每个人的身上都像一个火球,相互的接触都觉得随时有热爆的危险。屋顶上的一个大吊扇在宿舍熄灯的时间,它也就停止了运转,屋内的热气和人呼出的热气亲密接吻,使屋子更加燥热。
学校的操场也比较简陋,没有现在的塑胶跑道,也没有踢球的草坪,只是那种硬土地,操场的中间栽入一个圆圈的红砖,这个圆圈的外侧就是跑道,平时的体育课和课间活动和做广播体操都是在这个简单的操场。
学校有一个大食堂,所有的住校生都在这个食堂就餐,三餐的伙食也比较简单。因为这个地区是农作物小米和玉米的主产区,所以食堂的主食以小米为主,早餐是熬的小米粥,外加大头菜剁碎,加点盐拌成的咸菜,中午和晚上主食是小米干饭,清水煮白菜土豆,或者煮茄子萝卜,里面加点盐,临出锅前,在表面倒上点油搅拌一下,看起来油汪汪的,相当诱惑食欲。
每隔半个月食堂就会白菜或者茄子炖一次猪肉,算作给学生改善伙食。
当然这样的伙食标准,每餐的费用也是很低的,小米基本是每个学生的家长从家里给送到食堂,换取食堂的和送来的小米对等的饭票,每次来就餐时,凭饭票在食堂大师傅那里领取需要的饭量。吃菜是需要菜票的,菜票是用钱预先兑换,在吃饭买菜的时候使用。咸菜基本是两毛钱一份,开水炖的菜大约是一块钱一份,那顿改善伙食的菜两块钱一份。所以高中三年,在学校吃食堂确实是花不了多少钱。
这里高中的学生都是经过中考成绩择优录取的,可以说都是初中生中的佼佼者,李国前所在的乡镇经济比较落后,在整个旗里是贫困乡,师资严重不足,教育水平也是拖后腿,李国前在小学初中成绩一直优秀,可进入高中之后,和来自其它乡镇的学生以及县城的学生相比,功底的差距逐渐显现出来,自己的不懈努力,成绩在班级里只维持在中等水平。
三年苦读,一考定输赢。二十一世纪初期,全国高校已经进入大扩招阶段,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渐转向了大众教育。参加了高考的学子,只要高考分数不是极低,都会有进入高等学府接收高等教育的机会。李国前高考时,发挥了自己的正常水平,高考结束的一个多月时间之后,一张三本院校的录取通知书送到了李国前的手里。
接到录取通知书后,李国前没有过多的反应,这种结果应该在自己的预料之中。青春的李国前陷入了沉思。
李国前的姐姐于头三年参加的高考,成绩一般,被一个省会的一所专科院校录取,学的国际贸易专业,三年的慢时光瞬间而过,毕业之后,在省城连续找了几个月的工作,都处处碰壁,可能是学的专业在时下进入冷门期,也可能这里的经济也开始冰冻,最后为了生存,李国前的姐姐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于省城的一个超市里,临时找了份收银员的工作,先保证生活,然后再谋其它出路。
李国前的同村,进入大学深造的学姐学兄们,大学毕业后的命运也各不相同,重点院校和一本的知名院校毕业的学姐学兄,找到工作的时间最短,工作单位和环境也是最好的,一本以下院校的毕业生就没有那么幸运,工作不好找,即使找到了工作,也和内心的期望值相去甚远,当然也有特殊,毕业之后,正好赶上当年所学专业现在热门,这也就是所说的走了狗屎运。
李国前拿到录取通知书后,距离学校开学报道的日子还有两个月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