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国家在旗里成立了一个国家粮食储备库,主要是以高出市场的价格收取附近农民手中的剩余粮食,首先解决了农民的卖粮难和卖粮价格低的问题。其次国家把这些粮食储备起来后,在出现自然灾害,粮食歉收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全国性质的调配,以保证人民的生活。
本次粮食储备库人员的招录,政策优先向本旗农村户口的青年倾斜。要经过笔试和面试,录用后人员的为全民合同工,待遇和事业编制的职工有些类似,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说法,也算是“铁饭碗”了。
这对于本旗的青年,特别是农村青年来说,绝对是上好的消息,短短几天时间,报名者就达到上千人。
李国前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迅速的报了名。
在接下来的笔试环节,按最后录取数量的五比一来确定笔试的录取名额。最后再进入面试程序。笔试的内容是中学的数理化和语文,对于刚刚参加完高考的李国前来说,笔试应该不算难事,在一千多人的考试中,顺利过关。
为了面试,李国前做了充分准备,去旗里的图书馆恶补了几天的粮食的运输,晾晒,储存等专业知识。粮食的种植知识,对于农村出身的李国前来说,是小菜一碟。
由于事先功课做得到位,所以在面试时,面对考官的提问,李国前都能对答如流,给主考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绩公布的时候,李国前以笔试第九名,面试第一名,总成绩第四名顺利入围,入围的所有人员要经过一周的公示,公示结束之后,如果没有任何问题,这些人就会成为粮食储备库的正式员工。
一个礼拜的公示期很快就过去,李国前有幸成为了全民的合同工,因为储备库还没最后建成,所以被录取的人员首先要去其它粮库进行实地培训,然后上岗。
距离去培训还有不到十天的时间,李国前前思后想了一整天,最后决定去培训然后上班,放弃去大学深造的机会,同时把自己的想法和父母进行了沟通,因为父母一直以种地为生,没有读过什么书,但是相信儿子所做的选择,明确表示对李国前的支持。
李国前利用去培训前剩下的几天时间,和父母一起在地里干了几天农活,然后开始了入职前的培训工作。
培训结束之后,粮食储备库已经建成,李国前和同事们投入到了繁忙的工作之中。
进入粮食储备库的大门,几十个圆筒尖顶的粮仓映入眼帘,不规则但有次序的排列在院子里。传统的粮仓样式,竹子编制的圆筒外壁,谷物秸秆苫的园仓顶,更加适合东北地区的极寒气候,透气保暖。几台胶带运输机霸气的陈列在粮仓旁,抬起高高的头颅,像英勇的将领,随时准备着,指挥千军万马陷阵冲锋。
相信很多读者会奇怪,粮食储备库每年都在收取农民的粮食,储备库的空间能储存的下吗?
大家都知道,所有的食品食物都是有保质期的,当然粮食也不例外,
因而粮食储备库每年收取了一定数量的新粮食的同时,都要低价处理掉一批保质期进入临界期的粮食,临界期的粮食基本被养殖厂买走,被加工成饲料给猪羊等动物食用。
收购和售出之间的差价由国家进行粮食补贴,所以粮食储备库的性质是属于国家财政补贴的单位。
李国前的具体工作,主要是监测和检验粮食入库前和入库后粮食的杂质,含水量,通风以及鼠害等状况,及时获得第一手资料,提出整改措施,以保证每一颗粮食的优质。
其实这样的工作很繁琐很累,从粮食收购开始,每天都要在一堆堆晾晒的粮食堆爬上爬下。
黄澄澄的玉米堆成一座座小山,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金灿灿的光芒,仿佛进入到阿拉伯神话中,金山在这里汇聚,带给劳苦大众无穷的财富。仔细想想,这一堆堆即将归仓的玉米,不正是农民的汗水凝聚成的一粒粒黄金吗?鲜艳的颜色也吸引来五彩斑斓的蝴蝶,迷梦的以为一大片油菜花在这里盛颜开放,三五结伴飞抵这里,落在谷堆上,固执地用触角触碰着颗颗饱满的金黄,渴望着甘甜的溢出,聚在这里久久不肯离去。
李国前要在在粮食不同的厚度之间取样后,拿到化验室检测含水量,由于晾晒的场地有限,晾晒合格的粮食要及时归仓,以便腾出场地晾晒其它新收购的粮食。
粮食归仓之后,每天都要进入每个仓库检查通风状况并检测粮仓内的温度和湿度,同时还要抽取粮食的样品,再拿去实验室检验,时时掌握粮仓内储备的粮食变化的情况。以及重点提前做好鼠害的预防。
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虽然很累,可心里感到充实和快乐,和领导以及同事相处也比较融洽。
转眼之间,李国前在粮食储备库已经工作了两三个年头,工资从最初的三四百元涨到了六七百元。工作轻车熟路,成为了业务骨干,完成了由懵懂少年变成了青年才俊的转变。
如果没有武家三兄弟的出现,李国前可能就一直在这个粮食储备库工作下去,在这个小镇娶妻生子,孝顺父母,一家人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可是这一切随武家兄弟而出现了转变。